黑龙江网 > 即时新闻

从哈夏到音乐之城 发布时间:2021-09-28 09:30 来源:黑龙江日报

  1961年7月5日,松花江畔的青年宫广场花如织,人如潮。各界群众,乐坛名人,外地嘉宾,徐徐走进剧场,歌声和掌声此起彼伏,人们沉迷在音乐的享受里。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了,哈尔滨人亲切地称音乐会为哈夏。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分会场

  哈夏音乐会诞生了

  1961年,哈尔滨市委提出“现在经济生活比较困难,精神生活要搞得丰富一些”的要求,并召开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门研究。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任仲夷对时任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牛乃文说:“你们能不能想点办法,给大家注入点儿面对困难的力量和信心,看看怎么样让大家首先在心理上战胜困难。”

  哈尔滨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早在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伊始,就已经有吹奏乐队和室内沙龙四重奏活动。1908年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在中国首次奏响了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1927年在中国首演了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哈尔滨又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文化界的许多干部来到哈尔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艺活动,为哈尔滨的音乐传统注入了革命精神和时代特色。著名音乐家吕骥、向隅、马可、刘炽等人在哈尔滨参与了新中国音乐文化的创作工作,《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唱遍了哈尔滨。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又成立了许多音乐团体,引进很多音乐人才,群众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早在1958年8月,哈尔滨市就举办了“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宗旨是开展广泛群众性艺术工作,“使哈尔滨的夏季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美丽季节”。文艺活动月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都创造了全国纪录,其中仅在哈尔滨道外八区体育场举办的开幕式就有10万人参加。

  所有这些,都使哈尔滨具备了进一步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的条件。牛乃文举办音乐会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认为哈尔滨的夏天最好,夏天举办音乐会最合适。

  “关于音乐会的名字,我们也要举办一个至少要在全国引起震撼的音乐盛会”,加之1958年文化活动月就叫“哈尔滨之夏”,于是音乐会就有了“哈尔滨之夏”这个响亮的名字。

  第一届哈夏开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1962年的第二届哈夏则形成了其历史进程中的第一个高峰。

  列车上“截”下来的歌唱家

  1961年3月18日清晨,一列来自北京的列车驶进哈尔滨站。张权和女儿及丈夫的姑母没有下车,她们还要一路向北,前往北大荒垦区。

  张权,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1936年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93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留校任教期间,她和丈夫莫桂新主演歌剧《秋子》,连续50多场,轰动了整个重庆。《秋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歌剧处女作,张权成为中国歌剧的首演者。

  1947年,张权赴美国深造,1951年,在获音乐硕士学位和音乐会独唱家、歌剧演员称号后,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音乐事业。1955年,她第一个用中文演唱了法国歌剧《茶花女》,连续百场,每天剧场外都排起长长的购票队伍,张权因此被媒体誉为“东方的茶花女”。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和市长吕其恩提出,要引进一大批文学艺术家、歌唱家及各方面的专家,带动和丰富哈尔滨的精神文化生活。筹办哈夏,更需要大量的音乐人才。于是,哈尔滨从全国吸纳大批音乐精英,如李书年、卓明理、汪立三、苍传德、于宗海等200余位指挥家、词作家、曲作家、歌唱家、演奏家。听到张权被下放到北大荒,坐车经过哈尔滨,时任哈尔滨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马楠和哈尔滨歌舞剧院院长曹登民到车站把张权“拦截”下来,并为她办好了调转手续。

  周到的生活和工作安排,使张权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哈尔滨人对音乐的喜爱甚至痴迷,使她遇到了知音。她重新燃起了歌唱的激情。牛乃文问她到哈尔滨有什么要求,她说:“就是想唱歌。”

  在第二届哈夏,张权举办了专场独唱音乐会,曲目包括中外民歌、中外歌剧等二十多首歌曲。歌曲虽然题材、风格迥然不同,但她在形象塑造、情感表现上掌握得当,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和震撼。业内人士评论:“张权在哪演出、哪里就轰动,一票难求。”

  1962年3月,张权到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在一次委员联欢会上,周恩来总理听她唱《绣荷包》,请她跳舞。她对总理说,哈尔滨应该建立歌剧院。总理说:“你这个提案我已经看到了,很好!”三个月后,哈尔滨歌剧院成立,朱德委员长亲自题写院名。1978年张权调回北京。至此,她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了17年。

  1979年,沉寂了10多年的哈夏重新唱响,张权又回到哈尔滨,和她的大女儿莫纪纲举行“母女独唱音乐会”,连演了5场,受到了一如既往的热烈欢迎。

  乐坛“三剑客”于哈夏起步

  1961年7月11日,第一届哈夏的道里区分会场,三位青年正在演出。一位弹吉他,一位奏曼陀林,一位歌唱。按规定,所有歌手只能演唱一首歌。但是,当吉他的和弦和曼陀林优美的旋律伴随声情并茂的《手拉手》的演唱刚一结束,观众就沸腾了。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三位青年接着又唱一首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曼陀林模仿着琵琶的音色,吉他改用民族风格的和弦配器,演唱者的歌声更是情真意切,又一次激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些观众甚至起立喊了起来,不让三个人下台。他们只好又加演了一首墨西哥民歌《小板凳》,就这样一连演唱了5首。

  弹吉他的青年,是金铁霖;奏曼陀林的青年,是陈信昌;歌唱的人,是李双江。媒体称之乐坛三兄弟,有的又称乐坛“三剑客”。

  “哈夏是我们音乐启蒙的摇篮”,这并非金铁霖一个人的心声。也是在第一届哈夏,三位少年组成的手风琴三重奏在开幕式上演出。随着《小苹果》《花儿与少年》的娴熟演奏,哈尔滨新一代小音乐家的动人时刻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反响,掌声雷鸣般响起,演出获得了成功。演奏中的一位13岁少年就是刘锡津,他从此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他以后创作的好多作品,都在哈夏得到展示,并由此走向全国。在担任中央歌剧院院长后,他曾深情地说:“是哈夏给了我健康顽强的艺术生命,是哈夏给我开创了宽广的音乐之路。哈夏——我的音乐摇篮”。

  翻开历史,人们会看到,哈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地音乐人才。郭颂、王双印、滕清泉、沈正钧、冯少先、王德、刘锡津、刘克纪、杨人翊、齐燕、贾宝林等音乐人才均受益于哈夏,与哈夏一起成长。

哈夏是优秀音乐作品的产地

大鞭子一呀甩嘎嘎的响哎

七挂大车下了岗哎

社会主义大道宽又广哎

往前越走越亮堂哎

今年比那去年好

来年更比今年强

迎着风雪鞭儿甩地

马蹄疾车轮快心里喜洋洋

  这是郭颂、王书怀、李秀田为第二届哈夏创作的新歌《喜洋洋》,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郭颂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和李秀田常年活跃在农村,“兴致勃勃地走东村去西屯,为农民演出。农民一听说来了剧团,老远跑出屯子外来接我们,如同见了亲人一样。久而久之,我们与农民交上了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渐渐地便产生了歌颂他们的念头。”他们写给农民的歌的处女作是《新货郎》,歌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大江南北,并在第一届哈夏演出,反响热烈,郭颂、李秀田深受鼓舞。

  王书怀是黑龙江省著名诗人,为了深入体验生活,举家迁到绥化县宝山乡。郭颂、李秀田常去看他,有时就住他家,听他讲农村的事。他们和农民一起下地、起粪、打场,晚上聚在热炕头上唠嗑,仔细观察体会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喜悦,于是《喜洋洋》诞生了。它延续了《新货郎》生活气息浓郁的东北民歌风格,歌词通俗易懂,叙事抒情并重,秉持了东北民歌的传统,又富于创新。1963年,《喜洋洋》改为《越走越亮堂》,它和《新货郎》一起,开拓了东北民歌创作的新境界。

  也是在1962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为了筹备第二届哈夏,鼓励创作人员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第一线去,并在当时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创作人员解决一定的经费。郭颂、汪云才、胡小石分头下去采访,最后不约而同地锁定赫哲族,写出了《乌苏里船歌》。由于阴差阳错,一直到17年后的第七届哈夏,《乌苏里船歌》才大放异彩。

  1980年,《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将其推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胡小石说,是哈夏“催生”了《乌苏里船歌》。

  哈夏演出的音乐作品丰富多彩、体裁各异,其中自创作品占有相当比重。除了上面几首歌曲,还有声乐作品《乌苏里江》《大顶子山高又高》《北大荒人的歌》,器乐作品《赫哲人的歌》《漫步哈尔滨》《松花江上》《花木兰》《松花江渔歌》《江山如此多娇》,歌剧、歌舞剧和音乐剧《仰天长啸》《山野里的游戏》《中华吟》《八女投江》等等。这些作品或广为流传,或成为保留曲(剧)目。

精彩哈夏演出现场

  亚洲唯一的“音乐之城”

  从1961年至今,哈夏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期间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不断走向新高度,攀登新高峰。

  1979年,中断了十几年的哈夏重新启动,标志着哈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它不断吸引国内著名音乐团体和胡松华、李谷一、吴雁泽、德德玛、胡小平、马玉涛、朱逢博、施鸿鄂、克里木、程志、张暴默、刘秉义、阎鸿昌、盛中国、阎维文、殷秀梅等著名歌唱家、音乐家参与,众星云集。同时,也开始邀请国外艺术团体参与。

  1996年,第二十三届哈夏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标志着哈夏已由地方性音乐活动变为国家级的音乐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哈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音乐盛会,有20多个国内外音乐团体(组)参加演出,举办了全国声乐比赛和全国歌剧观摩演出,11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参加了全国声乐比赛的复赛和决赛,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和辽宁歌剧院的《苍原》等8台歌剧参加了全国歌剧观摩演出。

  2004年,在第二十七届哈夏上,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举办哈夏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国际化方向,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的指导思想。近千名中外艺术家汇聚哈夏,举行了28台33场演出和比赛活动。国外艺术团组分别进行了奥地利室内音乐会,德国演唱小组独唱、重唱音乐会,美国钢管五重奏音乐会,加拿大钢琴独奏音乐会,德国斯克瑞德摇滚音乐会,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音乐会等6台专场音乐会的演出。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城”(MusicCity_Harbin,China)荣誉称号。世界上先后获此殊荣的有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博洛尼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哥、比利时根特和中国哈尔滨6座城市,其中5座城市在欧洲,只有哈尔滨在亚洲。哈尔滨获此殊荣,不仅仅是因为哈尔滨有百年交响乐的历史,更因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中国举办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级音乐节,它从剧场延伸到广场,从哈尔滨延伸到全国,直至为世界所认可。

  从音乐会到音乐之城,哈夏以其高雅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营造了哈尔滨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氛围,丰富了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也大大提高了哈尔滨的知名度。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