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头条

新华全媒+丨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疫情风暴之下,平凡的人聚起光芒! 发布时间:2021-10-01 16:45 来源:新华网

  从哈尔滨市区到巴彦县城,此次战“疫”报道让我终生难忘——我记录下了疫情风暴中那些平凡的人,见证了他们身上闪耀出的朴素、倔强、不屈的光芒。

  说来惭愧,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之前对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它是个产粮大县。作为哈尔滨此轮疫情的“风暴眼”,巴彦突然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从9月21日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这里确诊病例超过了60例。

  想用平静的心情回溯过去的这几天,真的很难做到。

  9月21日,中秋节,巴彦三例本土确诊病例的消息打破了小城的宁静。哈尔滨市发布公告,要求市民非必要不离哈。确需外出的市民,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9月23日,在哈尔滨火车站,工作人员(左)在查验旅客核酸检测报告。

  ⬆ 9月23日,在哈尔滨一高速公路出城口,有车辆被劝返。

  22日,巴彦新增7例确诊病例。随后,哈尔滨市幼儿园、中小学停止线下教学。同天,黑龙江省疾控中心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在巴彦建舱。

  ⬆ 9月22日,在哈尔滨市一幼儿园门口,一位小朋友透过紧闭的大门向内张望。

  9月23日,哈尔滨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 9月22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街道松江新城社区核酸检测点附近,居民在排队等待检测。

  ⬆ 9月22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街道松江新城社区核酸检测点,居民在进行核酸检测。

  24日,哈尔滨第二轮核酸检测启动,我所在的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紧急派出第二批报道团队赶赴巴彦,我在其中。

  我们一行五人驱车赶往巴彦,从红轮西坠,到夜色渐浓。鹅黄的月色并不清朗,天边泛着一抹鱼肚白,仿佛一道极光映在未知的深蓝中。几经辗转,当晚九点多钟,我们抵达巴彦县城,立刻会同已经在这里参加“战疫”的同事们开会商讨报道方案。

  在巴彦的那几天,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时间。缺觉,但还是会早早醒来。

  25日早上六点多钟,我来到巴彦著名的中兴步行街,街上早已站上了长长的两排人,工作人员正蹲在地上粘贴一米线。

  ⬆ 9月25日,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一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在粘贴排队间隔线。

  黄文明是巴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这里的包保干部,他拿着大喇叭奔走喊话,提醒大家保持距离。他告诉做核酸的居民,之前发的小区出门证不好使了,做核酸回去后不要再出门了。当天,巴彦县城区所在的巴彦镇管控升级,要求所有居民足不出户。

  ⬆ 9月25日,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一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

  从核酸检测现场回去吃了口早饭,我直奔兴隆镇。

  巴彦县兴隆镇是此轮疫情中的“风暴中心”。自9月25日零时起,兴隆镇兴隆林业局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在兴隆镇,只有偶尔响起的专用车辆鸣笛声,才能划破城区的一片沉寂。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是全副武装,忙碌的“大白”随处可见,我们也穿好防护服融入“大白”队伍。

  ⬆ 9月25日,在巴彦县兴隆镇一处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取样。

  在一个流动核酸检测点,志愿者田学志正忙着核验检测居民的身份。他对我说,现在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支援,自己作为兴隆人,当然更有义务尽一份力。田学志所在的流动核酸检测点的大巴车,就是其他地区支援过来的,这样的大巴车在兴隆镇就有几十辆。

  ⬆ 9月25日,在巴彦县兴隆镇一流动核酸检测点,志愿者田学志(左)和医务人员在做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 9月25日拍摄的位于巴彦县兴隆镇的核酸采样流动车辆集中泊车地点。

  来自辽宁鞍山的支援队带来了三台移动PCR方舱实验室,为在此轮疫情中最短时间内阻断传播链、实行分级分类防控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由于待检量大,方舱实验室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那些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坚守卡点的公安干警、小区包保干部、志愿者……都是在超负荷运转!

  累吗?累!值吗?值!他们是在和病毒赛跑。

  ⬆ 位于巴彦县的辽宁鞍山支援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

  一天、两天……封控区的居民如何做到“足不出户”?他们的生活物资谁来保障?

  ⬆ 巴彦县一大型超市准备给居民配送的生活物资。

  在巴彦县的一家大型超市门口,一个身穿防护服的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乍一看,以为这个显眼的“大白”是医务工作者,但看他熟练地拎兜取菜,急步走出大门,潇洒地跨上三轮车,才知道,其实他是一名配送小哥。

  “原来没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但现在突然感到它的价值了。”配送小哥李阳说:“我们多送出一份单,就算是为抗‘疫’多尽一份力吧!”

  ⬆ 9月27日,在巴彦县一家超市,李阳取走要配送的物品。

  ⬆ 9月26日,在巴彦县一小区门口,李阳(右)将物品递给居民。

  总有些场景终生难忘,总有些感动不期而至。在采访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消杀队伍时,志愿者们高喊“巴彦加油,黑龙江加油”,话音未落,头顶忽然也响起“巴彦加油,黑龙江加油”的喊声。

  抬头一看,原来是受到志愿者们鼓舞,楼上的几户居民也自发加入了鼓劲儿队伍。一对夫妻振臂高呼,一个大姐双拳紧握,语调铿锵。

  那一刻,我心跳加快,似乎感受到了他们热血奔涌,看到了他们眼中渴望胜利的光。

  就是这些身处疫情“风暴”中平凡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没有什么伟力壮举,可歌可泣。他们倾尽全力,用微弱的光芒,汇成灯塔,为疫情中的你我照亮前行的路。

  ⬆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人们比手势加油鼓劲(拼版照片:拍摄时间为9月23日至9月27日,新华社记者王建威、谢剑飞摄)。

  无论是当地的百姓,还是各方抗“疫”力量,包括我们这些现场的记录者,都被卷入这突如其来的疫情“风暴”中。而透过层层雨幕灰障,我看到了其中闪耀着的点点亮光,澎湃着的顽强力量,这让人相信,风雨过,艳阳出。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