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原创】守望丰收季 发布时间:2017-11-20 15:50 来源:黑龙江画报

  清风赶着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下舒展。秋高气爽,稻谷弯下腰肢,似要捞起水面的倒影。大豆在风中眯起双眼,唱起风铃般清脆的歌声。“苞谷黄,辣椒红,葵花抱着瓜子嗑;麦浪走,秸秆收,场院里扬起丰收歌。”孩子们拍着小手唱起童谣,蹦跳在场院边上,看着热闹,和着田地里轰鸣的收割机、还有奔跑在通村公路上的拖拉机,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丰收交响曲。

丰收季龙江大地农机轰鸣。

  黑龙江垦区浓江农场的种植大户张月宝今年种了1330亩水稻,看着正在收获的稻田,他满脸笑容,将一粒稻谷放在嘴里使劲咬了一下,“咯噔”一声。“你看这颗粒多饱满,根据前期测产,亩产能达到12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张月宝庆丰收的同时,桦川县水稻种植户李永前也刚刚收完300亩水田。为了卖得好,今年他不但精选优质稻米品种,还减少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施用量。“水稻产量虽然没有太大提高,但品质提升了,还没等收就被预定了,每亩收益近千元……”李永前高兴地说。

  “龙江粮熟,天下丰足”又是一年丰收季,龙江大地上,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从粮食生产“双第一”到现代农业发展“十个第一领跑全国”,龙江人正获得新丰收,续写新辉煌。

 

  路子对了,种啥都能卖出去

农民喜丰收。

农家院落果实丰硕。

  “玉米增产了,但卖不上价,今年这地该咋种?”就在去年,还有一些“以地为生”的农民感到困惑。

  粮食增产,粮价却跌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阵痛,让我省许多种粮农民度过了一个寒冬。出路,也在痛中谋定:立足供给侧,发力调结构。

  当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改革的路子走对了,种啥都能“卖得好”。

  宾县农民李庆堂在村民眼里就是“不走寻常路”的人,他不种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却把眼光放在市场需求上。

  今年,我省围绕供给南方市场,把发展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李庆堂紧跟省里的政策,把握市场机遇,创办了永和菜业有限公司,通过建设蔬业基地发展互助合作模式,带动永和乡49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就业增收。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盖永峰也调整了合作社的种植结构,把12000亩玉米地,只种了5900多亩玉米,转种了大豆,还有高粱、向日葵。丰收的盖永峰有信心地说:“这回我的合作社抗压能力更强了,卖什么都能挣回钱来。”

  两年间全省调减玉米面积近3000万亩,并退回一个积温带种植;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518万亩,同比增长14%;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已达7600万亩。

  围绕市场导向调,围绕政策取向调,围绕发挥优势调,围绕加工需要调,围绕能人带动调,围绕服务保障调——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决策部署下,各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黑龙江的大农业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卖得好”还需“种得好”

大豆收割。

  怎样提高农民收入?不但要把收成卖出去,还要卖得好。卖得好的前提必是种得好。

  从独有的绿色生态底色到市场上的响亮名片,从印象中的“原料美好”到市场上的“品牌依恋”,绿色食品产业的风生水起,无疑是近年来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浓重一笔。黑龙江的大粮仓正在升级为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大厨房。

  目前我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占全国的1/4,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产品占全国的1/10,绿色食品实物总量占全国的1/5。我省890家绿色食品企业中,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0家,15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有近200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1个。初步构建了粮食、畜禽、食用菌、蔬菜、山特等多个系列和深加工产品体系。“三品一标”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龙江米”“龙江菜” 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

  如果说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种得好”的“金招牌”,那么科技农业就是“种得好”的“敲门砖”。

  滚滚稻浪在秋风中翻涌着金色的浪花,龙江水稻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的一块水稻地里,测产专家组当场宣布:专家测产“绥粳18”号水稻品种公顷产量10108.5公斤,大面积实收公顷产量9796.5公斤。今年,“绥粳18”种植面积近千万亩,成为全省水稻种植第一大主栽品种,结束了我省第二、三积温带没有优质长粒香型水稻主栽品种的历史。

  不只水稻种植,大豆、玉米品种植,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经过科研协同创新,我省高蛋白大豆品种培育在高寒、高纬度地区也获得突破。目前,全省各类综合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1.9亿亩(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95%以上;仅2017年,全省就梳理农业科技成果447个,转化率达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焕发科技的巨大能量,力促农业科技挺进经济主战场,我省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骑在铁牛背上的大农业

合作经营,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我省95.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今天,驰骋在黑土地上的150多万台拖拉机,早已将“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样的场景推入历史。

  嫩江平原、三江平原……万亩良田间,初春,拖拉机载着铁犁,划开冰封的大地,经过了整个冬天的滋养,黑土地泛着油花;盛夏,飞机欢唱地掠过碧绿的田野,施药施肥,自动灌溉设备为幼苗送去清凉的河水;深秋,收割机排起整齐的队伍,阅兵田间,翻滚的巨轮收获金子般的果实。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步步深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步入快车道,当前这种农业发展大势,对我省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

丰收的高粱。

  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634.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7.8万台,大型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4.6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超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连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些数据和千亩良田之中行走的巨轮般的大农机,足以证明,我省“骑在铁牛背上的农业”美誉实至名归。

 

  向产业化要效益

秸秆回收。

  以大农机为主要装备的新型农业,还需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才会明显提高。

  “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龙头企业+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营”等多种合作模式成为黑龙江农业经营新体系。组织方式得到创新,生产方式也随之创新。目前,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土地规模经营超过1亿亩。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土地入社、托管服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少数人种地,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走了出来。

小型收割机作业。

  联起手来,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经营,改变种强销弱,让好粮卖上好价格;产业化发展,把原字号变成加工品,让“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的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由原来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它们的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都在提升,正由会种地向会管理、会经营转变。

  这是一个丰收季,收获的是大粮仓,收获的是放心粮,收获的是龙江农业大发展的信心和未来。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