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黑土地上丰收的“艺术气息”——黑龙江民间手工艺速览 发布时间:2018-05-09 15:29 来源:黑龙江网

  黑龙江自古以来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满、蒙古、柯尔克孜、朝鲜、回等民族世代生息居住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黑龙江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我省的民间手工艺包含鱼皮工艺、桦皮工艺、兽皮工艺、剪纸工艺、皮影工艺、黑陶工艺、泥塑、刺绣工艺等等。下面黑龙江网将就这些黑龙江独特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介绍,让我一睹来自百姓的智慧。

  鱼皮工艺

  黑龙江同江市地处中俄边境,是中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素有“鱼皮部落”之称。

制作“原料”包括大马哈等

  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等鱼皮制成。不仅衣饰原料用鱼皮,赫哲人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作成。他们鞣制鱼皮的技术高超,把胖头鱼的鳞刮掉,涂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以保持柔软湿润,然后叠好压平,再用刀切成细丝,缝衣线就制成了。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桦皮工艺

制作原料:桦树皮

  一种独特的树皮加工工艺技巧。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桦皮文化。

  兽皮工艺

  过去,鄂伦春人终年过着游猎生活,衣服必须耐寒经磨。所以都是用狍、鹿、犴皮制作的,其中狍皮制品数量最多。

制作材料:狍子

  用狍皮制作的皮袍样式很讲究。男皮袍(“皮罗苏恩”)分为长短两种,长则到膝盖以下,短则只到膝盖。长短皮袍均带大襟。为了美观耐用,袍边、袖口都镶有薄皮边。为骑马方便除左右开叉外,前后也开叉。女皮袍(“阿西苏恩”)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项圈。鄂伦春人服饰上的图案大多是刺绣上的,有的如湛蓝天空的朵朵白云,有的如密林深处娇柔的鲜花。由此可见鄂伦春人的刺绣工艺也是十分精湛。

  剪纸工艺

剪纸作品:生火做饭

制作原料:红纸

  多少年来,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黑龙江的传统剪纸的鲜明特色。它多采用“剪影起花”(即阴刻)的方式剪出形象,再用松烟熏黑,在画面镂空处的背面衬以五彩纸片,具有白山黑水的东北雪域的、对比强烈、爽朗浓重的风格。这种形式特别适宜贴于墙面,而北疆天寒地冻,窗纸结满厚厚的雪霜,是不便于贴窗花的。由于套衬色的必要,这种剪纸的线条一般粗而且有力,形成的分割也比较整体,以便有充分的黑色线形的分量,压住斑斓色彩对形的干扰。

  皮影工艺

  精美绝伦的影人、高亢委婉的腔调,黑龙江省望奎县的皮影艺术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感染着人们,“皮影之乡”望奎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大约在1865年前后,就有皮影艺人活动。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皮影艺术在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风格独具的音乐艺术、巧夺天工的雕镂艺术、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其中,在人物造型上,各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影人,不仅是影戏中的“演员”,也是精美的工艺品,着实招人稀罕。遗憾的是,古老的望奎皮影艺术历经风风雨雨,目前也面临“后继无人”,能够真正参加演出的皮影“影箱”仅剩下一个,皮影艺人严重老化,会雕镂影人的只有两人,且均已年近古稀,皮影戏基本处于停演状态。但还是有一些传统影卷和影人流散在民间,等待我们去寻找。

  黑陶工艺

黑龙江画报记者走近绥棱,拍摄的黑陶作品。穆静莹 摄影

  绥棱黑陶创始于清末民初,发祥于黑龙江省绥棱县。清末民初时期,山东省莱州府人士、绥棱黑陶的创始人寇化林,承继祖传瓦盆、瓦罐等土陶制作技艺,来到绥棱县上集镇,建立了绥棱第一家民间土陶作坊。绥棱黑陶采自绥棱县西部特有的细腻黄土,经手工拉坯、修形、绘画、雕刻、压磨、烧制,成品色彩为土红、灰,再经“熏烟渗碳”工序,最终呈现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陶中“花魁”。

  泥塑

  粗陶泥塑是我国东北地区独有的泥塑文化,它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集中体现的是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反映的是东北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粗陶作品,是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具体表现,它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粗犷豪放的特性,是黑土文化的代表,更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它身上镌刻着这片黑土地的发展和变迁。

  刺绣

满足刺绣。

制作材料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社会中,“刺绣”被赞誉为“母亲的艺术”,是女性聪明才智的结晶。黑龙江刺绣包括满族刺绣、鄂伦春刺绣、渤海靺鞨绣等。

  这片神奇的黑土地,除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还是需要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之相称的,这里的民间手工艺,其独特性凝结着黑龙江人的气质,是百姓生活的写照,更在艺术上有所升华。

  (部分文字来源:黑龙江画报、人民网、新华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工艺网)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