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传承赫哲文化延续记忆中的“美” 发布时间:2018-05-23 16:29 来源:黑龙江日报

  王海珠教学员制作鱼皮画。

  赫哲族苦难与欢乐的历史记忆,在一位赫哲老人深情的伊玛堪说唱中一幕幕浮现……2017年12月11日,同江市伊玛堪艺术团打造的大型原创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

  从当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赫哲族只有5个人能够说唱伊玛堪片段,到现在,一度失传的伊玛堪大唱已经可以完整地呈现了,赫哲文化瑰宝从“几近绝迹”走向“有力存续”。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两年后,总书记的赞扬和嘱托声声在耳,赫哲族民众抢救保护伊玛堪意识空前增强,赫哲族语言借助伊玛堪传承活动得到积极恢复。民族文化传承,在行动。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赫哲族传统文化正以崭新面貌融入新时代。

  赫哲文化走向“有力存续”: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氛围空前浓郁

  9日,记者走进同江市八岔乡八岔村的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时,悠扬的歌声一阵阵传来,吴桂凤正和学员们练习赫哲族原生态歌曲《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年过六旬的吴桂凤依旧是精神头十足,她告诉记者:“我现在可忙了,你看我们这段时间正准备文艺汇演的节目呢,得排练七八个节目。”

  总书记的话给了吴桂凤继续把赫哲文化传承下去的动力。现在,赫哲文化传承,是吴桂凤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除了每周传习所讲授伊玛堪的课程,吴桂凤还利用三个微信群进行授课,定时发布授课时间和内容以及赫哲语的音译表。

  “我现在最小的学员只有5岁,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吴桂凤高兴地说。年近七旬的学员赵桂玲接过话茬说:“那是我的重孙子,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前几年都是在家里呆着了,这两年看着大家都在学习伊玛堪,就上传习所来学习了,现在可充实了。别看我年龄大,跳舞灵活着呢。”

  说起自己家族里有近百人从事伊玛堪说唱的传承,吴桂凤感到很自豪。据吴桂凤介绍,她的侄子吴宝臣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一个侄子吴宝文在八岔乡中心校任教导主任,教孩子赫哲语;亲属吴彩云、吴彩虹都从事相关的文化传承工作。

  赫哲族民众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空前浓郁。

  在八岔村的海珠工艺品合作社里,负责人王海珠的工作台上,摆放着《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歌词。她也是八岔村艺术团的成员,平时除了做鱼皮画外,只要有时间就去传习所和吴桂凤学习。在鱼皮画的推广上,王海珠也做了积极努力,现在有几十人在跟她学习鱼皮画制作。

  作为赫哲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吴桂凤们”保护着民族文化并延续记忆中的美,他们期待着赫哲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吴宝文教授学生学习赫哲语。

  吴桂凤教授村民学习伊玛堪说唱。

  “00”后唱响新渔歌:

  积极推进伊玛堪、赫哲语走进校园

  赫哲族有语言,却没有文字。口口相传,曾是这个民族记录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方式。因此,保护并传承伊玛堪说唱显得尤为迫切。同江市积极推进伊玛堪、赫哲语进校园活动,为伊玛堪的传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9日,和煦的阳光洒满八岔乡中心校。8岁的聂芯蕊和同学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诵读着描绘赫哲族渔猎生活的歌谣。讲台前,身着民族服装的吴宝文老师正认真地在黑板上书写儿歌的赫哲语翻译。

  据吴宝文介绍,为弘扬和传承赫哲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作为主编他编撰了校本教材《赫哲族民间文学选编》,教材收集了部分民间文学作品,如赫哲神话、传说、儿歌、故事、寓言童话、歌谣等,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赫哲民族文学的了解,更深层次地理解赫哲勇敢、智慧、善良和豁达的民族精神。

  吴宝文传授民族文化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向低年级传授儿歌、舞蹈,向高年级教授手工制作。为更易于学生们接受,他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国际音标、用趣味方式教学,再加上特色的校本课程,民族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在八岔乡中心校的每个教室里,衣架上都摆放着孩子们的民族服装。在展览室里,校长毕洪兵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师生们的鱼皮画作品。校园里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4月27日,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赫哲族伊玛堪和其它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民间剪纸”和“鱼皮制作技艺”带进同江市第四小学课堂。课堂上,孩子们学唱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民歌(嫁令阔),学做民间剪纸和鱼皮制作技艺,对赫哲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

 

  八岔乡赫哲族中心校的学生在表演赫哲歌舞。

  在八岔村文化活动中心内陈列的展品引人驻足。

  在创新中发展:

  做好赫哲文化数字化保护

  吴宝文对记者说,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教给孩子们的民族语言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忘掉。更让他焦虑的是,外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赫哲文化还咋传承?不过,这两年,吴桂凤和吴宝文感到,变化正在身边发生着:年轻人开始主动找到赫哲老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在街津口,伊玛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秀云除了鱼皮画制作,还进行着伊玛堪说唱的传承和推广。在民俗馆讲解赫哲文化、到北京参加文化周活动、跟随艺术团参加演出……尤秀云说,现在伊玛堪说唱“火”起来了,她传承民族文化更有劲头了,希望以后能影响更多的赫哲人学习伊玛堪说唱。

  王海珠的母亲贾玉平在同江市进行着赫哲语的普及。曾和付占祥翻译整理过被称为“赫哲民族语言的活标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辅导教材《希特莫日根》的贾玉平现在每天三点半起来翻译资料,六点在微信群里讲解语言单词。由于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成绩,前不久,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2018年赫哲族伊玛堪保护工作暨传习成果表彰会议上,贾玉平获得语言教学奖,吴桂凤获得自觉教学奖。

  当地政府和普通百姓为传承赫哲文化进行着不懈努力,保护挖掘,传承赫哲民俗文化,在同江已兴起新的热潮。

  记者从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多年来,赫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同江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好成效。该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说唱抢救、保护和传承计划,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扶持,新传承人的发掘和重点传承人的培养等。该市深入挖掘赫哲文化资源,建设了同江市赫哲族文化中心项目,并配套建设了“伊玛堪”赫哲文化广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大传承力度,在两个民族乡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

  同江市政府依托民族文化传承正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鱼展馆,构建小博物馆文化集群。实施赫哲文化品牌工程,建设鱼皮工艺产业基地,创新“伊玛堪”展演方式,实现《拉哈苏苏》歌舞剧驻场演出,做好赫哲文化数字化保护,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办好第四届“中俄边境文化季”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为使赫哲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江市建立了赫哲文化中心,致力打造赫哲文化旅游结合体。目前已有100多名赫哲族鱼皮手工艺制作者接受了培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鱼皮文化中来。将赫哲族鱼皮文化和民族旅游相结合,做好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培养民族群众的自觉意识,创新鱼皮制品的发展手段,是鱼皮制作技艺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

  赫哲文化瑰宝,在三江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莫日根”传人一路前行,“伊玛堪”的悠扬歌声将在赫哲人耳边经久传唱。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