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绥化全力推进“都城地”建设 发布时间:2018-05-25 07:57 来源:黑龙江日报

  绥化市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载体,打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推进“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擘画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做好“三篇大文章”培育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产抓融合、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绥化市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发展关键不动摇,围绕“1+4+N”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千百十”工程,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通过突出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点在生猪、大豆、蔬菜精深加工上发力,积极构建蔬菜、生猪、肉牛、乳品、大豆等产业集群。

  做大绿色食品产业。绥化市通过树立大粮食观、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推动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转型。在抓住主食产业化机遇方面,以休闲、即食、营养保健等终端食品、功能性食品为方向,重点引进10个以上国际国内名企。坚持从基地到加工全程绿色生产标准,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第一支柱产业,使规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在绥化市北林区,通过加快复制推广“鸭稻”、“鱼稻”、“蟹稻”等绿色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绿色食品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持续推进物联网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使绿色农业成为北林农业的鲜明特色。通过切实抓好黑土地保护,落实农业“三减”措施,严控面源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全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覆盖95%以上,“三减”面积落实80万亩。全区绿色食品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专品化订单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绿色食品标识认证数量达到80个。

  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绥化大力实施质量、科技、标准、规模、品牌五大提升行动,加快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设“八大畜禽养殖供应基地”和“五大畜产品精深加工区”。促进牧原、双胞胎等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长林、大庄园、亚欧牧业等全产业链建设。

  推进三产融合。为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第三产业,绥化市要求发挥农业接二连三功能,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高标准、高水平的示范性田园综合体,建立田园休闲养生养老场所10处以上,努力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肇东市要在沿松花江68公里区域、兰西县要在榆林镇率先破题。

  记者在绥化肇东了解到,肇东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建设“绿色产业之城”为目标,以“主导产业集群化”为手段,依托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这块“金字招牌”,通过强化主导产业招商,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活存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上奠定了一定基础、形成了比较优势。2017年,肇东玉米生化产业产值达到43亿元,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2018年,将重点打造以中粮生化、成福集团、星湖科技等为代表的玉米生化产业,以大庄园肉业、伊利乳业、正邦生猪等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以福和药业、正康生物、汇丰兽药等为代表的医药产业,以松花江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四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体系”。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千亿元产值大园区”,并依托园区和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包含3万头奶牛、30万头肉牛、100万头生猪、3000万只畜禽、10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蔬菜的原料基地,加快推动肇东绿色食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五谷杂粮下江南”常态化 叫响寒地黑土金字招牌

  2017年6月份,绥化启动了首次“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10个县市区11个团队携107家企业陆续南下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三大区域,行程数十万公里,到达67个大中城市,举办推介会等活动49场次,新建旗舰店直销店(合营店)84家,销售绥化地产农产品66万吨,签订合同协议金额58.8亿元。开启了与北京新发地、广东恒大集团等市场销售龙头企业实施“双品牌”全国性布局的创新之旅,全面提升了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品牌影响力。

  2018年,绥化市将继续开展“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不断创新丰富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促进实体店与线上销售融合,建成永远不走的“大篷车”。力争把“五谷杂粮下江南”培育成农产品精准营销行动品牌,构建统一规范、紧密配套、有效覆盖的“寒地黑土”营销体系,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寒地黑土”供应链体系,精选整合500家以上优秀企业(合作社),精准营销100个地级以上城市,全市农产品销售额力争突破100亿元。

  在发展蔬菜产业上,绥化提出建设“兰明青望海”蔬菜产业扶贫经济带。以乡村为基础,县为重点,合作社为主体,项目为支撑,全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在设施建设、技术支持、市场推广、规模生产、品牌培育上加大扶持力度,加速发展种子、育苗、物流、观光体验、精深加工、机械制造、仓储运输、科技信息八大产业,推进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单一生产向融合发展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据悉,绥化市计划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通过项目,把基地、贫困户、市场和其它产业串在一起,形成集约集群效应,并着手把兰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把望奎建成全国重要的蔬菜种子培育基地。

  在耕地面积达266万亩的传统粮食种植大县兰西县记者了解到,该县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为目标,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突出绿色、特色发展核心,构建蔬菜种植、加工、品牌、流通、营销等全产业链。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能达到120万吨。其中黏玉米10万亩、马铃薯4万亩、设施蔬菜2万亩、露地蔬菜24万亩。

  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兴市。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绥化市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寒地黑土产品生产加工水平。通过持续放大寒地黑土第一优势资源,实施“寒地黑土+”双品牌战略,以优势区域品牌嫁接域外知名品牌,努力把寒地黑土品牌做成金字招牌。在省内主要公路、机场、铁路等重点区域对绥化进行多维度的宣传的同时,还通过积极培育、充分利用地理标识和驰名商标,力争培育绥化公共区域品牌,全面提升绥化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北林区记者了解到,按照市委提出的“放大寒地黑土第一优势资源,打造千亿级品牌价值”要求,北林区大力实施“寒地黑土+”双品牌战略。通过整合品牌和集中打造,全面叫响“高彦湾”“禾典”“上善道”大米、“龙王”豆浆粉等优势品牌,大力宣传推介“黑土地带”辣椒、“大成福”香瓜、“东北角”黄豆角、“佳昱丰”马铃薯等特色品牌,提升北林绿色食品影响力,推动“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

  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 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绥化市科学制定规划,加快农业强市建设,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将美丽乡村与环境整治、循环农业、“厕所革命”统筹推进。绥化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按照干净、整洁、美丽的梯次标准,有层次、有顺序推进。坚决打好秸秆综合利用攻坚战,充分发挥好国家和省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几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还田离地、压块站建设、饲料化上重点突破。通过不断总结推广基层的好办法,将秸秆堆肥与“厕所革命”、可降解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统起来抓,使秸秆综合利用率由49%提高到75%。农村柴草垛要一律出村,其中消灭柴草垛村达到30%。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攻坚战,绥化每个乡镇将选择1个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开。村屯垃圾要定点堆放、集中处理。全市要解决665个自然屯饮水安全问题。每个县(市、区)都要探索启动1个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培育好宝山、卧里屯等6个省级特色小城镇。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在统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同时,绥化将继续推进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完成阁山水库二期截流,做好十六道岗水库和阁山灌区前期工作,开展中小河流和呼兰河治理。计划实现“三减”面积增加140万亩,植树造林12.8万亩。与此同时,绥化还全面启动了农高区建设。计划2018年创建省级农高区,2020年创建国家级,努力打造出“引领龙江、服务绥化、辐射松嫩”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

  调优种植结构。为打造全国“好吃米饭”生产基地、鲜食玉米产业基地、优质有机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北菜南销”核心区和寒地黑土绿色菜园核心区,绥化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优玉米、增蔬菜、上饲料、精杂粮,不断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努力实现2018年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高水平有机农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分别增长3.8%和8.7%,鲜食玉米面积发展到60万亩。

  扎实推进精准招商。绥化重点围绕农牧资源精深加工、松花江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兰明青望海”蔬菜产业扶贫经济带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招商,并全力盘活“僵尸企业”。预计2018年全市签约项目增长20%,每个县(市、区)引进超亿元项目20个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绥化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扩大“朋友圈”。通过壮大海伦中际、青冈赛美、明水壹丰等出口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产品走出去。通过加强与广东湛江等地区合作,在产业发展、园区共建、异地农业开发、先进管理理念共享等领域寻求突破。积极参与“大齐绥”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力争今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7%。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