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推荐】哈尔滨近日“贫雪” 看不到雪咱还可以看冰 发布时间:2018-12-10 15:53 来源:黑龙江网综合

  广东下雪了,重庆下雪了,湖北下雪了,浙江也下雪了,其中,寒潮给浙江北部山区局部,带来的还是暴雪……8日至9日,南方多地加入下雪阵营,南方的小伙伴终于不用在朋友圈里看北方人晒雪了。对此,冰城的小伙伴不禁感慨:“全世界都在背着冰城下雪”。入冬以来,哈尔滨已经有38天没有下雪了,网友们对此也是在网上发表了对雪的期待:

  据中国天气网专家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次有暖湿气流的水汽补给,又有寒潮的强力气温加持,来场像样的雪,并非难事。而中国气象网介绍,这拨暖湿气流的北界,在华北以南。

  因此,北方多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虽然冷空气“制冷效果强”,妥妥地满足降雪的气温,但没有充足的水汽补给,就只能“默默的呼唤雪”了。

  没有下雪没有关系,冬天的哈尔滨,还有一样特别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冰”。

  每年12月中旬前后,20多天的采冰期里,这些采冰人要开采出足够装点整个城市冰雕、冰景、冰建筑的所有用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劳,将大自然的馈赠“点冰成金”,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回报,更将北国人特有的冰情雪趣发挥到极致,带来了惊艳世界的冰雕艺术。

  近日,第二十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采冰、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在繁忙的采冰建设季中,为了保证足够的优质冰供给,每天有近千名采冰人和七百多辆运冰车参与到采冰工作,每天采冰量达8000立方米,采出的冰将全部用于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建设工作。

  采冰的首要任务,是找到一块理想的采冰区域。冰层的质量、厚度等是否具备开采的条件,需要采冰人的队长,经验丰富的“冰把头”进行判断和把控。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采冰队负责人其中之一,女把头刘淑娟为此早早地来到了冰场。她从小生长在松花江畔,从十六岁就开始跟随父辈在江上采冰,从事这行已经超过二十年。她亲身经历了采冰工作从当年的纯人工作业到如今标准化、机械化的变迁,有着丰富的采冰经验。

  冰块的形成是由冰晶不断生成的,松花江的水流非常稳定,冰晶在冬季特定的温度下不断生成又不断被打破,最终形成了致密均匀、晶莹剔透的冰块。所以在工业制冰已经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坚持运用松花江产出的这种优质天然冰块。“今年的江面特别干净,冰质特别的好,你看这个冰在阳光下,特别的晶莹剔透。”刘淑娟说。

  在确定采冰区域后,采冰技术人员首先需要在松花江坚实的冰层上拉直线、量距离,用冰锯进行划线切割。随后,断冰工们站在冰排上,使用近20斤重的专用工具“冰镩”凿击冰面。采冰工王长元今年42岁,是个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把式”了。大部分的冰块,两三下就被他从大冰排上断下,然后撬动冰块从冰排上分开。据他介绍,断冰是一个需要较高技巧的工作环节。“冰镩打太深了、打得靠边儿都很容易打碎冰块。冰块缺角了也不行,建设要用的冰块儿要求边角得完整。”

  每年12月初,总有近千人如期而至,共赴冰雪之约,加入采冰队伍,这些人主要为来自哈尔滨周边县市的农民。今年采冰队的队员们,大多来自被称为“采冰之乡”的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这个镇里,一个村就能组成好几个三十来人的采冰队,马文是今年采冰队伍中最年轻的汉子之一。他这样说自己:“今年是第二年来了,赶上农闲,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搭伴来。冬天在家闲着不如干点啥,采冰的话得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有时出了一身汗,把衣服都冻硬了。活儿是挺辛苦的,但明年还要来,每天赚个大几百块钱,全下来快一万,能过个好年。”对大多数采冰人来说,采冰季给他们提供了赚取一笔不错收入的机会来贴补家用。

  这群松花江面上采冰人们,未来这几个月还需要在零下十几度乃至二十度的严寒持续作业。除了吃苦耐劳外,由于冰块会有隐藏的断层,以及断冰时可能会打碎冰块,跌入水中,因此还需要具备独有防险技术。采冰人的顶风冒雪,就是为了最终实现最好的冰建效果,给游客呈现多一分精彩。

  尽管今年的黑龙江至今无雪,但是第31届太阳岛雪博会主塑已经开始堆雪了,今年的主题是《星河之旅》。

  雪博会主塑选址在冰封的太阳湖上,创新亮点是利用太阳岛湖上冰广场多点布局构成,搭建立体多维空间,体现立体感和空间感,在不同的角度,能感受不同的科幻唯美空间。预计《星河之旅》与市民见面时间在12月25日左右。

  我们在等待雪来的同时,也正好看看哈尔滨这座城市不下雪时的美。

(综合来源:黑龙江网、新浪微博、新晚报、哈尔滨新闻网)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