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都挺好》:一封写给原生家庭的联名起诉书 发布时间:2019-03-25 15:50 来源:看电视 企鹅号

  家或枷锁:

  百年间的反复叩问

  家庭故事,一直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题材,或者说基本底色。不管是直接的家庭伦理剧,抑或是包裹在金碧宫廷或沧浪仙侠故事外壳下的家族秘辛、儿女情长,都是林林总总的关于家的变奏乐章。

  这些剧集对家的刻画往往偏向文化保守主义。家,常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前提,是主人公的盔甲和软肋,是故事悲欢离合的缘起之一,也是不顾一切奔向的大团圆结局。

  在《正阳门下小女人》里,时代浪潮中女性奋斗故事的终极意义,还是要实现家庭团聚,小家庭各自花好月圆,家庭间也彻底和解携手并肩,似乎故事这才不留遗憾堪称完满;《那座城这家人》讲述1976年唐山大地震里难以承受的悲痛和无法挽回的失去,剧集最终结局则是数位家破人亡的幸存者共同组建为新的大家庭,从而才实现对天灾伤痛的解脱和治愈。

  而对应地,所有破坏家庭的行为都是难以谅解不可饶恕的,类似《我的前半生》里凌玲这样的第三者段落令无数观众咬牙切齿;而许多关于家的战争,都实际发生在家和家、而非人与人之间,婆婆为难媳妇,丈母娘挑剔女婿,本质上不是在以人的身份评价另一个人,而是以原生家庭权力代言人的立场,去判断新的家庭成员是否合格,是否被准许进入。

  就这点来说,《都挺好》是颇有突破的一部作品,它在故事开场便公然抛却家庭关系温情脉脉的书写,而通过一场葬礼掀开苏家兄妹阋墙的序幕,拆解家庭的乌托邦想象。虽然具体情节的现实性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目前看来的结局走势也难逃俗套地朝大团圆方向高歌猛进,但却少有地将家庭对人的束缚这一话题,提上了观众舆论的议事日程。

  唏嘘的是,这种讨论,从百年前就已经浓墨重彩地进行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先锋们将口诛笔伐的枪口对准了作为封建制度典型的家庭伦理和家族制度,对家的质疑和抛弃广泛地表现在了当时的鲁迅、巴金等人的文学作品中,“破家立国”成为了二十世纪一系列叙事的主题。

  然而时代变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旧的归属感在消散,新的群体感又尚未建立,中国人的精神无所依托,家庭再一次地成为了社会文化中的救生圈和避难所。但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家庭及其成员之间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并不是高呼“家和万事兴”,就能粉饰太平。

  亲子代际:

  是血缘感情,更是经济关系

  《都挺好》的故事有个朴素的观念前提:养儿防老。这一观念揭示了父慈子孝的情感关系,有着极其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一面。这套伦理逻辑将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赡养父母,约定俗成为了一对基于血缘的、跨越时空的利益交换保障关系。

  但这一利益关系又常常是暧昧而混沌的,因为家庭虽然担负起某种隐形的经济交易功能,却又同时是精神和感情的交流场地。而这就构成了《都挺好》中家庭矛盾的底色:在血缘亲情的前提下,父母的付出到底该如何衡量,应不应该期待回报,而回报又该是什么形式,是不是该根据父母曾对子女的不同投入而具有某种公平性原则?

  《都挺好》用相对极端的塑造,呈现了这种“清官难断”的现实困境。首先,家庭付出中的许多内容无法明码实价,如在剧中苏明玉很早就断绝来自家中的经济支持,并和父母达成协议以后苏家的事与之无关,但苏大强、苏明哲和苏明成还是可以堂皇指责苏明玉不孝,暗含的价值观是父母生养之恩始终是无法衡量也报答不尽的。

  其次,养儿防老的交换逻辑在安土重迁的社会中比较容易完成,而在社会流动剧增的时代则难以真实兑现,如苏家长子苏明哲,他自幼接受来自父母的倾心竭力的付出和支持,但因为远在美国,名义上虽然显出了尽孝道的高姿态,但许多需要实在地出力费心的时刻他却都是缺席者。

  故事设置了苏大强记账的习惯,试图简化和明晰家庭中的经济关系,甚至通过苏大强惦记着买房子、敲打苏明成和朱丽给他饭钱等情节,暗示作为父亲的他认为家庭代际交换关系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甚至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上的投入和回报。

  量化为金钱的逻辑看似化繁为简,却在故事里知易行难。苏家三兄妹中,经济付出最多的无疑是最被父母亏待的苏明玉,无论是开篇的苏母葬礼和墓地费用,还是后来苏家人遇到的一次次经济危机,苏明玉都是以自己的财富和资源真刀真枪化解危机的人。

  但在两个哥哥看来,这并不能说明苏明玉是一个好儿女,苏明哲还是质问她“有这么当子女的吗”,苏明成更是讥讽她“你出点臭钱怎么着”,苏大强更是说“她一点都不孝敬我啊”。

  而苏明哲和苏明成在这场规则不明、权责不清的家族大账本的结算中也是自身难保,他们都因为赡养父亲将自己的家庭收入和家庭生活搅得一地鸡毛,却仍然没能有效解决问题,也未在父亲嘴里落下什么好。

  故事提出了现实问题,却难以为现实提供有效解答。临近收尾,这场广泛存在于当今社会的代际间的感情与经济的博弈,仍然是混沌而模糊的。故事以一个遭遇不公却以德报怨、近乎全能的“大女主”苏明玉,以及在她持续的付出下逐渐融冰的苏家亲子兄妹关系,试图来掩盖、转移和消解家庭关系的真正矛盾,这明显避重就轻,也缺乏真实的说服力。

  “父母皆祸害”:

  来自青年一代的联名起诉书

  2008年1月,豆瓣成立了一个名字听上去格外耸人听闻的小组“父母皆祸害”,这个曾有十万多名成员的网络讨论组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被豆瓣隐藏了起来,但确实曾是一面冷然映照当代亲子关系的透视镜。

  群组中的成员以80后为主,他们在小组里控诉和宣泄50后父母对其成长和生活的安排、控制和伤害,常常声泪俱下、一呼百应。《都挺好》的时代感并不严谨,计划生育政策、高考政策、留学费用等细节并不完全和真实历史能同步对接,但大致的代际设定,也应该为70、80后子女和50后父母,恰好与这个豆瓣小组的年代相仿。

  有人说,这两代人之间尖锐的代际矛盾,其实是两代人成长环境中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对立缩影。但要注意的是,《都挺好》剧作与豆瓣小组类似,几乎是一面倒地倾向于了子一代的立场。

  表面上看,苏家的对立主要在三兄妹之间展开,但实际上这些矛盾不过是多年原生家庭代际关系的投影。苏家三子女之间的刺心争执,甚至这三个角色本身的言行举止,都不过是朝着父亲、朝着观众,递交着一份份对原生家庭铿锵有力的起诉书。

  长子苏明哲,苏家不遗余力培养出来的社会精英,清华毕业斯坦福留学,是苏大强夫妇虚荣心的最大源泉,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虚荣心的人形化身。面子观念成为他个人的主要意识形态,用其妻子的话来说,“你的面子永远比任何东西都值钱”。

  失业因为面子不肯告诉家人,求职因为面子不肯低就职位,买房因为面子非要超越经济能力求大求好,甚至尽孝也离不开他对“孝子”面子的执着。苏明哲在家庭事务中习惯发号施令,口头禅是对弟弟妹妹说“你们太令我失望了”,实际上却是尽孝一事上名多过实的人。

  次子苏明成,苏家千娇百宠出来的社会中产,被偏颇的溺爱浇灌长大,于是成立小家时也习惯偏颇的溺爱付出。对妻子朱丽可谓千依百顺,甚至夫妻小争执就下跪认错这种明显感情过激的表达方式也时有发生。

  苏明成是苏家子一代花时间在父母身上最多的人,也是直接情感交流最多的人,但是畸形的爱,也只能开出恶之花,苏明成虽然混账却并不糊涂:“我陪着妈,妈走了,我成废物了”。

  幺女苏明玉,苏家被重男轻女对待的孩子,虽然在电视剧的后半段中揭露了并非因是女儿才被嫌弃,而是父母不合与时代政策双重孕育的不被期待的降生,但双亲是否主观重男轻女并不能减弱分毫带给她的不公和伤害,家庭逼迫出她倔强求生的意志,也塑造了她贯穿始终的不安全感。

  苏明玉在三兄妹中最为事业有成,重要原因是得遇伯乐,而被她叫做师父的这位伯乐,恰好弥补了她在家庭关系中缺失的父爱和父职的引领教导,虽然这一设定过于理想化,但也从另一方面更为突显出了苏家父母的缺位和失职。

  宽严皆误,苏家三兄妹,以自己的性格缺陷提供了控诉父母家庭养育失败的最佳证据。而兄妹间的多年不合乃至大打出手,就更像是赤裸裸地联名上书,痛陈父一代在子一代身上埋下的集体悲剧。但不得不说,该剧的视野过于从子女被孝道不断勒索出发,而对此前父母的付出刻画相对太单向度,除了宣泄子一代观众的焦虑共鸣外,其实并无助于真实地增进代际理解。

  而更要指出的是,该剧目前的结局走势,让前面刻画的诸多子一代的痛苦、焦虑和控诉不了了之。故事应是以苏大强与保姆的纠葛故事作为最后一个强戏剧点,如无意外会是三兄妹一致对外,最后迈向大团圆。

  血缘至亲间经年累月的矛盾化解得乏味而乏力,而外化的家庭危机来促进内部团结也难称高明。这场对原生家庭言辞激烈的状告和呼喊,还是走向了“都挺好”的庭外和解,是意料之中,却也许是情理之外。(杨慧)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