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保护龙江大美湿地共享生态文明未来 我省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19-06-10 07:13 来源:黑龙江日报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者按:

  就在今天,2019年黑龙江湿地日暨扎龙自然保护区建区40周年主题活动在扎龙举行。多年来,我省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加深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一系列事实表明,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民众的生存福祉。

  我省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占全国湿地八分之一的面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在这里繁衍栖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共同构筑起一个独特的“生态王国”。根据《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每年的6月为黑龙江湿地宣传月,6月10日为“黑龙江湿地日”。为湿地设立这一特殊日子,充分体现我省为加强广大群众对湿地的了解和认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民“爱护自然、保护生态”意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2018年10月,于阿联酋迪拜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哈尔滨市同海口、常德、常熟、东营、银川共6座城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而全球也仅有18个城市获此殊荣。这充分体现出,在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湿地保护已取得可喜成就。

  黑龙江日报今日推出“黑龙江湿地日”主题专版,让更多人认识到、欣赏到美丽多姿的龙江湿地壮丽景观。

  夏日里,占地38.5平方公里的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成为哈尔滨市近郊游的首选目的地,这里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它不仅为城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生态修复加上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更成为2016年、201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的举办地,如今它集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之一、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多个金字招牌于一身。很难让人想到,它曾是一片荒凉的滩涂。

  呼兰河口湿地的华丽变身,仅仅是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龙江大地,多处湿地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回看时间的脉络,全省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2年,成立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2015年,及时重新制定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6年3月,启动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20年)》的编制工作,将我省77处湿地公园、87处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9处湿地保护小区,全部纳入湿地保护体系范围。

  在规划基础上,我省组织专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建立湿地项目资金储备库;《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小区管理办法(试行)》《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管理办法》《黑龙江省退耕还湿项目管理办法》《湿地监测技术规程》《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等系列规章制度和地方标准相继制定出台。2016年底,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公告,成为目前为止全国唯一发布全省湿地名录的省份。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国际重要湿地9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09处,其中国家级21处,省级54处;湿地公园78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63处,省级湿地公园14处;湿地保护小区11处。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立了扎龙国际重要湿地长效补水机制,将湿地率、湿地保护率纳入到全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黑龙江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退耕还湿合理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双推进

  扎龙,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的繁殖栖息地,今年是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40周年,它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多年来,我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人为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过度开发湿地资源的破坏行为,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记者了解到,我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在2014年至2018年,全省共计退耕还湿34.9万亩,其中三江平原退耕还湿面积24.6万亩,松嫩平原退耕还湿面积8.2万亩;今年全省又落实退耕还湿面积为6.6万亩。

  一些保护区在实施退耕还湿项目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大佳河保护区在实施退耕还湿项目中栽植湿地植物毛水苏等,形成优质蜜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湿地合理利用开展积极探索,使湿地斑块破碎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原始湿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保护区内人为活动减少,为鸟类繁衍栖息提供安全保证。

  据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全省共实施88个湿地保护恢复项目、20个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和14个湿地保护奖励项目,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湿地管理水平和民众湿地保护参与意识。通过退耕还湿项目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扩展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空间,充分发挥了湿地的生态效益。

  目前,我省拥有在退耕还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哈东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有采取地块置换的方式开展退耕还湿的国家退耕还湿示范区——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退耕还湿地块开展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试点的大佳河蜜源植物项目、挠力河芡实种植项目、绥滨柽柳生物质能源项目、依安中草药种植项目,都取得阶段性进展;实施以预留固定地块作为鸟类取食地模式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为春季迁徙鸟类进行人工投食,委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对预留地块进行粮食损失的定量监测,依据监测数据结果对农户进行损失补偿,保障了鸟类迁徙通道安全的的兴凯湖湿地,以及顺利实施补水的扎龙和其他重要湿地……一处处湿地记录着我省以工程项目为手段,有效开展的湿地修复工作。

  以科技和合作为支撑拓宽湿地保护发展新思路

  以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为基准,2015年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工作,在基本摸清全省湿地资源的本底状况基础上,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湿地研究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创新建立“哈尔滨湿地研究院”的科技支撑体制,通过互访交流初步达成多项共建协议,在科研监测、规划编制、项目指导、生态补水、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黑龙江湿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已顺利立项通过并落实在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我省积极与湿地国际、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落实了中俄两国共同保护兴凯湖国际重要湿地的协定。推进了三江国际重要湿地与俄方相邻保护区开展联合湿地保护与监测。实施了亚洲开发银行加强三江平原湿地保护能力建设项目、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利用中德项目建立了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和松嫩平原乌裕尔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联席会制度,通过联合开展湿地执法、监测等工作,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与河仁慈善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美国)签署了关于加强黑龙江湿地保护管理的系列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将在机构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开展湿地恢复碳汇试点项目、开展流域尺度上湿地保护网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试点以及合作研究湿地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合作,河仁慈善基金会将为经合作三方一致同意的项目和活动三年提供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

  黑龙江国际重要湿地

  ■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市境内,乌苏里江中游,完达山南麓,东接乌苏里江干流与俄罗斯接壤,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湿地内主要河流有独木河、大木河,最后汇入乌苏里江,是乌苏里江流域中游重要水源保护地和涵养地。湿地内分布有东方白鹳、丹顶鹤、东北虎、紫貂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水鸟繁殖地和迁徙停栖地。

  ■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乌苏里江左岸,全区在双鸭山市宝清县境内,距离宝清县城70公里。这里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总面积2万公顷,核心区7960公顷。河流泡沼星罗棋布,地貌特征为“两草一水七分苇”,像一块绿宝石镶嵌在三江平原上,是国际上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的繁殖栖息地。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高等植物468种,鸟类269种,尤以鹤的种类多而著名,全世界鹤类有15种,我国分布9种,保护区有6种,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稳定在近300只左右。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范围为:保护区西起白棱河口,北邻穆棱河,东北与虎林市交界,东以松阿察河、南以大兴凯湖与俄罗斯相接,总面积222488公顷。保护区的鸟类一共有28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松是兴凯湖特有品种。这里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大量的候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繁殖地,候鸟迁徙量在150-200万只。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三江平原东部,乌苏里江中游西侧,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总面积44364公顷。有“中国野生荷花之乡”、“黑龙江十大最美湿地”、“中国森林氧吧”称号。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既有湿地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又有森林生态系统。被国内外专家定性为最具原始性、观赏性、复合性和代表性的沼泽生态系统。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跨同江市与抚远县两个行政区域,总面积2183.7公顷。主要有以保护水生、湿生和陆生生物和生态环境共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伊勒呼里山南麓,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目前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区内森林面积147751公顷,湿地面积80916公顷,是嫩江的主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保护区内野生植物1046种、兽类49种、鸟类216种、两栖爬行动物和鱼类44种,几乎囊括了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所有的陆生、湿生、水生生物物种。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角,地跨抚远、同江两县市,总面积198089公顷,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大小河流57条,分属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水系。湖泡204个,江心岛屿26个。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鱼类,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

  ■友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小兴安岭山脉的中段,友好林业局境内,横跨小兴安岭山脉的南、北两坡,总面积60687公顷,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湿地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北林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内河漫滩平坦开阔,牛轭湖、热融湖众多,大小泡沼星罗棋布,土壤永冻层分布普遍,气候寒冷湿润,为各类沼泽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形成了多种沼泽湿地类型,具有北方山地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植被类型多样,是一个重要的物种遗传“基因库”。

责任编辑:刘秋晨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