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之双鸭山专场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发布时间:2019-09-28 16:23 来源:黑龙江网

  记者:从2016年开始,双鸭山市就把老旧小区改造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逐年加以推进。请问郑市长,双鸭山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顺应群众期盼改善居住条件方面,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成效如何?

  中共双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大光:

  双鸭山是一座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城市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老化不堪,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心竭力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市本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民生支出比重始终在80%以上。特别是我们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扎扎实实地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一是在改善住房条件上下功夫。一方面,让老百姓住上“新房子”。我们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采沉区治理工程,新建住宅3万余套。另一方面,让老百姓乐享“好环境”。我们不忘仍住在老旧小区的群众,坚持主城区先行、分阶段推进,重点围绕楼体翻新维护、管网维修改造、道路场地建设、私搭乱建拆除、美化亮化绿化等方面,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经改造了203个老旧小区和6个独立工矿区,使昔日的破烂小区变成了今天的“花园小区”,受益群众达32万人。同时,对弃管小区和单体楼实行了物业兜底服务,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

  二是在完善配套服务上下功夫。我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65所、县级以上医院7家以及2座市级图书馆,同时依托我市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市貌,改扩建山体公园、休闲广场20余处。在供排水方面,累计改造老旧供水主管道174公里。同时,全部取消了供水二次加压费;为9万余户居民免费安装了智能水表,为3万余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室内老旧供水管线进行了改造。同时,全面完成了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在供热方面,改造供热管网203公里,对2.4万户居民实施了分户供热改造,并延长了供热期,提高了最低供热标准,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在供气方面,新建和改造城市燃气管网80公里,完成了5万户居民天然气置换工作,让百姓用上了清洁能源。在环境治理方面,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处理项目2个。

  三是在便利群众出行上下功夫。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我们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公路方面,三年来累计建设国省道223公里、农村公路139公里。在铁路方面,全力推进的牡佳客专快速铁路双鸭山段将于2021年正式通车。在机场方面,正在全力推进双鸭山机场和饶河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在城区道路方面,以打通城区“瓶颈路”、“断头路”,消除道路“疮疤”为重点,实施了路网建设、背街巷道综合整治和交通微循环畅通工程,建设城区干路87公里,打通断头路、微循环57条,整修背街巷道1800多条,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今后,我们将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多做民生实事好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记者:我注意到,双鸭山是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请宋书记为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双鸭山是如何加快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中共双鸭山市委书记宋宏伟:

  感谢你对双鸭山的关心与关注。双鸭山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前些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煤炭产业发展,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近些年,情况出现显著变化。特别是,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主线,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落实省委出台的推动煤城转型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转换发展动能,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格局,走好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的步伐明显加快。

  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先导。我们坚决用好思想解放这把“金钥匙”,加快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坚决对表对标中央重大决策,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深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自然生态等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完善发展规划,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确定了思想观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发展、发展动能“五个转型”和推动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绿色、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目前,全市上下凝聚了思想共识,汇聚了奋进力量,形成了晋位争先、思变图强的浓厚氛围。

  二是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不断创新机制、强化举措,完善“双指标”考核体系,压实市级领导和县区、经济部门责任,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及重点企业,实行“专班+园区”“目标+考核”和“四个一”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实施精准招商,建立重点产业链图谱、企业信息库,制定资源平衡表,努力在谋项目落项目建项目上持续发力。2012年以来,我们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37个,完成投资606.5亿元,国能、大唐、建龙、北京万里润达、四川鸿展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我市。这些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进一步坚实了我市的产业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我市的产业结构。

  三是把结构调整作为第一任务。我们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以项目建设为牵动,积极对接全省“百大项目”“百千万”工程建设,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重点在延长现代煤电化、粮食和绿色食品深加工、石墨及新材料、生态旅游、特色种植“五大产业链条”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档升级。目前,全市煤炭、钢铁、电力、化工、粮食和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产业齐头并进,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日渐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好“破立降”组合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落户双鸭山。以巩固提升对外开放新优势为牵动,按照省委“一窗四区”部署,深化对俄开放,加强与佛山市对口合作,在产业对接、园区共建、农业产销、文教体育、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实施创新驱动为重点,努力在深化高等院校合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柔性引进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力,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双鸭山在转型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宋书记,您好!我们注意到,双鸭山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出台了“六项政策”,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万里润达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40天。请您谈谈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宋宏伟:

  的确,万里润达35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我们从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40天,之后的鸿展100万吨玉米深加工提档升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也仅用了8个月,这些都刷新了双鸭山审批和项目建设速度。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我省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意见》为遵循,重塑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有力助推招商引资的落地,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重点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打出政策利企“组合拳”。我们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堵点,甚至是痛点问题,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生产加工型企业、柔性引进人才、促进就业创业、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六项政策”,发出一系列政策“红包”。比如拿出7000万元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和企业转贷周转金,重点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近两年,我们改进简单化、碎片化、表面化的建设方式,更加注重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营造持久的吸引力。我们坚持从“五个维度”破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崇德守信的人文环境、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等“五个环境”,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现在看,这“五个环境”建设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现,正在推动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效应。

  三是开辟改革创新“试验田”。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积极借鉴佛山政务服务改革经验做法,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大数据便民,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置32个“综合窗”,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服务新模式,窗口服务人员从“专科医生”变为“全科医生”,“综合窗”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成功尝试,大大提升了审批办事服务效率和效能。我们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建立线上、线下互补联动机制,“网上办”事项占比达到75.9%。

  四是当好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我们坚持为企业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的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全力以赴为企业服务。比如,2016年以来,我们为建龙集团提供贷款周转金5.27亿元,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贴息8600万元,帮助企业申请直供电政策,降低用电成本2.11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我们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主要由三项制度做保障:一是“直通车”制度,企业重大事项可直接找市委书记和市长;二是包保制度,每个大项目都由一名市级领导包保,随时解决突出问题;三是代办制度,项目所在地组织专班,代办前期、落地等各种事项,实施全程跟进,无缝衔接,贴心服务。

  营商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将继续努力、继续提升,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好。

  记者:建立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机制,是党中央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请问在龙粤合作的引领下,双鸭山市在对口合作方面都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郑大光:

  党中央国务院开展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为我们欠发达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加快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为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在两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主动作为、精准对接、深度合作,与广东省佛山市共同把对口合作这篇文章做深做实,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坚持高层次推动。合作之初,两市就把“打造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的典范和标杆”作为目标,成立了由各市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组织领导体系和专门工作机构,我市还组建了10个专项工作组开展精准对接合作。同时,双方建立了要事共商机制,先后召开5次高层联席会议,商定重大合作事项30余项,为对口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实施高频对接。我们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模式,建立了双方党委政府部门之间、县(区)之间、商会(协会)之间以及企业界之间的多层次互访沟通和商务交流机制。对口合作以来,两市之间始终保持高频度、多层次的对接交流,有力推动了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两市市级以上领导带队互访达42次,党政部门之间、县(区)之间、商会(协会)之间以及企业界之间开展对接洽谈110次,佛山企业家有43批次235人到我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我市还举办了两届双佛合作经贸交流会,签约项目28项,签约额62.8亿元。

  三是狠抓高效落实。我们两市充分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产业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共同制定了对口合作三年工作方案以及各年度工作计划,对合作内容实行项目化管理和台账式推进,确保了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和深入落实。在产业开发方面:两市共同建立了线索项目库、储备项目库、企业(企业家)信息库,已有米高集团、百冠科技等11家佛山企业落户我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我市积极对接佛山粮食营销企业,开拓以佛山为重点的“珠三角”农产品市场,在佛山市建立了双鸭山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已有16类优质农产品进入佛山“小农丁”电商平台销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市共建了城市科技馆、全民健身中心、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紫云岭公益性公园等7个民生项目,现已全部开工。在教育医疗方面:两市有16所医院和学校缔结了合作关系,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帮助我市建立了眼科中心,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市成立了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暨博士工作站。在人才交流方面:我市先后选派27名县(区)及市直部门领导干部、209名企业家及金融机构高管赴佛山市挂职锻炼和学习交流。此外,双方在园区共建、劳务输出、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合作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巩固成果、拓展领域、完善机制、深度融合”的原则,继续推动两市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迈进,力求对口合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有力助推双鸭山转型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记者:宋书记您好,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听说双鸭山市今年一次性成功引进120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请问双鸭山是如何创新抓好人才工作的?

  宋宏伟:

  是的。正如您所说,今年我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次性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20名,其中也有带来专利的博士生,实现了引才数量和质量的“双丰收”。加快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因素是人才,而创新人才偏少是双鸭山突出短板之一。我市通过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努力实现人才有效聚集。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至上的理念,既坚持解放思想“筑巢引凤”,也拿出真心诚意“固巢留凤”,构建形成了双鸭山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是完善政策,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人才工作,政策是先导。近年来,我们制定出台了柔性引进人才办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向科技创新要高质量发展的“七个抓手”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政策体系。特别是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设立了2000万元科技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启动基金、贷款担保、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企业和人才扶持奖励政策,建立了更加开放、灵活、自由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现已成功引进一批人才,有效破解了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同时,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成长期,我们又为每个初创期企业设立了50万元科技企业支持资金,进一步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助力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快成长。

  二是创新载体,架起招才引智桥梁。人才工作,创新是根本。我们坚持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引智慧、引模式“五引”并重,全要素支撑双鸭山转型发展。通过政策吸引,我们已成功引进了120名高学历人才和80多名专家人才。通过积极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二十余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研究生骨干社会实践基地。两年多来,我市先后吸引5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到我市开展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全市已建立各类产业科技创新联盟16家,引进国家级研究机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推广应用科技成果60多项,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研发项目50多个。同时,立足本市,注重“双创”人才的培养,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返乡大学生、双矿转岗分流人员、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等群体的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优化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引进人才很重要,留住人才更重要,而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这就是:引进人才的政策更优厚,生活的这个城市更宜居,服务人才的措施更贴心,人才成长的机制更具活力,打造的事业发展平台更多更大。我市还建立了市领导定期联系沟通机制,真心实意地同人才交朋友。再造了人才工作网上流程,开设了专家人才服务热线。我们还建设了140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人才公寓,免费提供给高层次人才使用,让人才更加安心和舒心。

  今天的双鸭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张开双臂,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借此机会,我们也向省内外各类专家人才发出邀请,诚挚欢迎大家来双鸭山创新创业,寻求新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