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从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解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发布时间:2019-10-17 13:55 来源:新华网

  中国人能否吃饱饭?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许多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让所有人吃饱饭,这并不简单。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人的秘诀在哪?或许,从黑龙江省这个中国第一产粮大省可以找到答案。

  10月份的黑龙江早已经是稻谷飘香,一片丰收繁忙景象。在黑龙江省垦区勤得利农场钧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国财的稻田里,数十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气势隆隆。机器轰鸣过后,吐出的是粉碎秸秆。一旁大型整地机进行深翻作业,秸秆深埋还田,“泛出油光”的黑土露出了肤色。

  今年,李国财的专业合作社种了4000亩水稻,预计可产粮约2300吨。按照一个人一年口粮大概150公斤的标准计算,仅李国财今年种植的粮食就够1.5万人吃上一年。

  在钧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院落里,一堆稻谷像个“小山包”。李国财说,合作社还养了近1000头猪,粪便发酵后施肥,发展绿色优质水稻,销售都不成问题,部分已被当地一家大米加工企业预订,高出市场价。

  “在水田里,我们养蟹、养蛙,农牧养殖相结合,尽管一块地当成几块用,但是这几个产业有机相结合,不但不透支地力,反而还会让微生态循环起来。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告别了化肥,更多的是用有机肥料。”黑龙江省垦区勤得利农场场长邢卫国介绍。

  邢卫国说,尽管今年勤得利农场雨水较多,部分农田面临被淹的威胁,但受益于农场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排灌系统完备等,农场的87万亩稻田“有惊无险”,实现丰收。自2014年以来,勤得利农场累计投资12.14亿元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全面实现田成方、渠成网、旱可灌、涝可排,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近年来,黑龙江加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为粮食连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省已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7768万亩。

  如今,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此外,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模式,黑龙江还拥有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458个“互联网+”高标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

  自2015年以来,黑龙江开展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行动,让这片黑土地真正“绿”起来。黑龙江绿色食品国家抽检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046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黑龙江正从“中华大粮仓”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变。

  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粮食年产量只有100亿斤。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这个数字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

  “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01.4亿斤,约占全国九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世润说,黑龙江粮食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龙江已成为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

  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5年达到6.6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秋晨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