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增强“四力”,用镜头呈现时代景深 发布时间:2019-11-27 15:27 来源:人民网

  与文字报道相比,摄影摄像报道更强调现场感,更注重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脚到、眼到、脑到、镜头到。摄影记者增强“四力”,才能使报道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历史深度。要苦练脚力,于细微处寻鲜素材;修炼眼力,从纷繁中见真价值;增强脑力,变灵光点为巧视角;打磨笔力,化寻常事为融报道。这样才能从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图景中找到最具意义的瞬间,构筑起时代的景深。

  作为中新社上海分社的一名专职摄影记者,本人的短视频网络专题报道《台湾“90后”空姐连续四年值守春运》获得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增强“四力”中央新闻单位优秀作品。报道讲述了春秋航空客舱部大陆首批台湾籍乘务长之一、“90后”台北姑娘黄佳莹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故事。

  短短42秒的视频获得业界肯定,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一方面,42秒的背后,是连续5年对大陆首批台湾籍空姐的跟踪报道,将她们当初来大陆工作时的愿景、几年来逐渐融入大陆工作生活环境的心路历程以及这种融入所折射出的两岸一家亲的客观事实等浓缩进短视频中,通过新春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进行了一次既有新意又有深度的凝练呈现。

  另一方面,获得肯定也使我感受到党对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殷切要求和鼓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从“三贴近”“走转改”再到“四力”,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实践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成为“新春走基层”乃至我们日常新闻报道的基本遵循。

  与文字报道相比,摄影摄像报道更强调“抵达现场”,更注重在新闻报道中实现脚到、眼到、脑到、镜头到。作为一名扎根新闻一线十余年、专职从事摄影报道的记者,增强“四力”对我来说无时无刻不贯穿于工作始终。细微处,如何年复一年地从寻常生活中找到值得关注和传播的亮点,用手中的镜头,将受众的目光“带到”鲜活的“第一现场”?如何用镜头语言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洋溢正能量的故事?宏大处,如何从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图景中找到最有意义的瞬间?如何将变迁和成长浓缩成好看耐看的视觉文本,构筑起时代的景深?这一切都需要更好地践行和增强“四力”。

  苦练脚力,于细微处寻鲜素材

  镜头随脚走,苦练“脚力”,是对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新春走基层”已成为新闻战线的优良传统之一,其重点就在一个“走”字。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更是记者锻炼脚力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的最佳实践时机。

  苦练脚力首先在“勤走”。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通常我会选择跟随式拍摄,并且提前锚定选题范围,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现场观察、随拍,环境、细节、个体、变化都是需要搜集的素材。我今年的摄影报道《上海到成都绿皮车的42小时:2200公里跟随旅客回家》,就是以跟随拍摄的方式完成。“春运”是每年新春报道的聚焦点,为了找到更好的角度,得到更多的鲜活素材,我挑选了从上海出发、历时最长的一列绿皮车跟车拍摄。列车往返一趟将近85个小时,我有大量的时间与车上的旅客攀谈,去观察,去记录。我感受到这些选择最便宜的绿皮车、忍受将近两天一夜时间返乡的在沪务工人员迫切归乡过年的兴奋心情,了解到他们过往一年的生活情况以及与偏远家乡、与上海大都市之间的微妙情感联系。如果不是勤走,这些细微之处是无法获知的。

  其次要“持续走”。一幅影像中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更应该有“前呼后应”的影像作为支撑,进而成为一个历史主题中的一帧记录,通过变迁讲述历史。想实现这些,就要针对某一个主题持续性关注,积累几年后,这些影像便能折射出丰富的意涵。例如,跟随新春绿皮车报道多年,拍摄到大量的车厢景象。几年下来,我发现原本水泄不通的拥挤车厢逐渐变得松快起来。通过进一步采访得知,有很多赴沪务工人员改乘飞机或高铁回家,他们的务工收入在逐年增加,生活在变好,虽然仍在城乡间流动,但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希望与欢乐。

  修炼眼力,从纷繁中见真价值

  镜头是新闻摄影者的眼睛,也是广大受众的眼睛,我们观看的角度、方式、内容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感知与判断。这些由镜头连接、图像传递的信息如何取舍,其实是对摄影摄像记者眼力的考验。

  发现新闻的前提是要拥有“灵活的双眼”。眼力是脚力的延伸,当脚在“走别人未走之路”时,眼也要同时“抵达”,既要关注那些经常出现在个人经验范围和媒体中的群体,也要捕捉那些特殊时刻、特殊地点通常会被忽视的人。今年除夕夜,我采访拍摄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塔台管制员。因为常年从事交通行业的报道,我深知上海的交通能有条不紊地运转,依靠的是无数一线基层人员的付出。除夕夜万家团聚之时,那些默默坚守在第一线,保障城市交通正常运转的“幕后英雄”是谁?他们如何度过除夕?几年来,我努力发现那些“隐藏” 着的职业群体,采访过除夕夜的消防员、交警、公交车司机等;当我将目光投向机场的时候,发现了那些坚守在机场98米高空中的“幕后英雄”们。乘客们一般看不到他们,也很少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但这些24小时神经紧绷的人,却是保证飞机安全起落、机场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除夕夜,我跟随这些机场的空管人员爬上98米高空,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简单却温馨的工作团圆饭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场景。

  增强眼力,还意味着应具备一双“慧眼”,从纷繁表象中找到最具价值的新闻。每年在春运绿皮车里采访,我都仔细观察乘客携带的行李,从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以前,返乡务工者通常会携带一只空的油漆桶,里面装着路上吃的方便面和矿泉水。近两年,油漆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电视机等时兴的家用电器,返乡务工者开始在车上购买水、饮料和盒饭代替方便面,这说明他们的务工收入在增加,消费观有了变化。他们从上海购买时兴的家电回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地区电力和通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乡村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包容性、城乡融合通过一趟绿皮车上乘客的行李与餐饮细节淋漓尽现。我将这些细节留存为影像,通过历年对比,让生动的细节说话,讲述不一样的春运故事。

  增强脑力,变灵光点为巧视角

  脑力意味着创新,找寻新角度、新节点、新变化,需要勤动脑,在不停的脚力奔走和眼力观察下,接收新信号,激活新思考。

  比如,此次的获奖作品《台湾“90后”空姐连续四年值守春运》,起源于五年前对上海春秋航空招收大陆首批台湾籍乘务员的新闻报道,台湾籍空姐当时表示,她们来大陆工作是想留在大陆发展。一个“留”字触动了我,因为与我之前想象的不同,她们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份工作,也不是为了来大陆短暂“镀金”。她们是想以上海为职业发展的主平台,甚至以此为家。她们的“留”让我产生了持续跟踪报道的念头,这一跟就是五年。我用镜头见证了她们的努力工作、她们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她们中的一些人还在大陆收获了爱情,有了“陆配”;在五年合约即将到期时,她们纷纷表示想继续续约。一个偶发的灵感捕捉和层层深入,形成了具有时间纵深感的报道,台湾籍空姐在大陆的成长与融入、上海对她们的吸引与容纳,构成了比较难得的能体现两岸一家亲的报道视角。

  其实,脑力取决于平时的积累。老记者日复一日专注报道某个领域,不应是使其麻木的诱因,而应是促其发掘更加有深度、有意义的新闻的优势。我从入行起就被前辈告之,做记者至少要成为所跑行业的半个专家,用独特视角和深厚知识做“犁”,发掘掩埋在表象下、角落里的新闻。例如在报道启用新绿皮车的时候,我选择去拍摄绿皮车底喷印的型号,展示新型的25G型列车全面替代了传统25B型列车,同时拍摄了新型车不同于旧车型的内部密封车窗、座椅等设施。伴随了国人几十年的经典绿皮车型号即将成为历史,这个细节捕捉成为体现中国铁路运输能力大发展、列车全面升级的独特切口。

  打磨笔力,化寻常事为融报道

  对摄影记者而言,镜头表现力就是笔力,是对来源于最基层、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影像的记录,也是最具时代张力的正面呈现。

  好的笔力与脚力、眼力、脑力密不可分,对摄影记者而言,深入现场更是题中之义。虽然年年的“新春走基层”都有新生婴儿的报道,但是只有站在产房门口,才能拍摄到不同父母、不同家庭所表现出的焦虑、期盼和兴奋。多年的采访经验证明,一百次拍摄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喜迎“金×宝宝”的家庭故事。为了这份“不同”,我每年除夕夜跨年之时都来到医院,陪伴在这些家庭旁边,用镜头体味人间冷暖,感受他们的喜乐期盼。这样得到的新闻第一时间发布出来才是新鲜的,带着新春气息和喜悦的新闻让受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新年新希望”带来的温暖与美好。

  强笔力还意味着在媒体形态多元化的今天,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信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的要求下,新闻工作者更要提升多面手能力。多年的传播实践之后,我深感一名合格的摄影记者应能拍能采、能剪辑能表达,要全面灵活地运用最新的形式和多样渠道,去立体化、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在不同形态、规模的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都应着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融媒体记者,“采、拍、写、剪、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新闻报道中准确地选用最适合的形式,传播最适合的内容。

  作为一线记者,一年一度的“新春走基层”是我得以全面践行“四力”、打磨和提升新闻业务水平的良机,也是记录和呈现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良机。用勤快的脚力深入基层的每个角落,探新路,求新知;用敏锐的眼力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取角度,立新意;用高度敏感且储备丰厚的脑力积极思考辨析,挖深度,寻广度;用具有可读性、易读性的笔力不断学习强化融媒体报道技能,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我坚信,用镜头记录时代、用新闻表达力量,正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光荣。

  (作者:殷立勤 单位:中新社上海分社)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