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从三尺柜台到手机下单 在“店铺”演绎中感受零售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12-12 13:50 来源: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唐砚)从最初的小型杂货铺、百货店、供销社、专业专卖店到购物中心、商品交易市场、便利店、城市商业综合体、智慧社区店、无人商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商贸服务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各种“店”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壮大,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经济的繁荣和时代的变迁。

  百货商店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伊始至改革开放前,商贸服务业结构简单、组织经营形式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商品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主要以小店和专业专卖店的形式存在,百货商店可谓当年相对综合且高级的实体零售场所。

  据一些老年人回忆,在“三转一响”的年代,一般的日用品都是在附近小店购买的,人们觉得到百货大楼购物是件很体面的事情。但那时候的百货商店与现在的购物中心完全不同,商品种类比较单一,并没有太多个性化产品,各家百货商店经营的商品品类大致相同。

  王府井集团的前身是享誉中外的“新中国第一店”——北京市百货大楼,创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百货商店,其成长经历可谓新中国商业发展的缩影。当时,老北京人流行一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供销合作社承担起了为几亿农民提供商品流通渠道的重任。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很多农村地区,供销社是当地唯一可以购物的地方。农民家中的农副产品,也是通过供销社销往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赋予新活力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营商店、集体商店逐渐增多。商品价格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关键因素,商品品质、服务因素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大。

  上世纪90年代,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7-11、罗森等一批外资零售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这批外资巨头多以合资形式开启在华业务,锦江、百联等本土大型商业企业则成为这些外资零售商的最初合作伙伴。

  这些外资巨头的进入使得零售市场的业态变得更加多样,比如原本消费者都认为买东西不是百货店就是普通超市,而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这类外资巨头的出现让消费者看到了原来还有大卖场——这个相对于标准超市而言,面积更大且货品价格更便宜的零售业态。而罗森等一批品牌的进入则带动了便利店、折扣店等“小而美”业态的发展。同时,市场格局也有了变化,外资零售商开始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这批规模大、流通面广、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相继开业,多种经营方式、多个流通渠道的新型社会消费品市场流通格局逐步形成。

  智慧化布局提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供大家“买买买”的场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百货店、专卖店、超级市场等传统商业形式不再受追捧,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行业、多业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情况下,网络销售新业态如星火燎原般迅猛发展,消费升级促使城市商业综合体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广受消费者青睐,传统零售业受到新业态、新模式的冲击,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实施调整转型,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市场经营质量明显提升。

  由于电商的崛起以及物流配送的更加成熟,此时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更青睐于坐在电脑桌前或拿起手机,动动鼠标和手指,秒杀抢货下单,然后在家里坐等快递上门。

  同时,实体零售也纷纷“触网”,电商的线下体验店也开始出现,线上线下融合加速。随着电商的崛起,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现金、银行卡、信用卡之外,手机扫微信二维码或者支付宝支付开始普及。

  此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消费结构升级提速,新商圈、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智慧零售的时代已然开启。无人超市、无人值守货架纷纷出现,盒马鲜生、天猫小店、京东便利等全国连锁新模式也都加码布局。消费者扫码进店,选择商品并放置于自动收银台上,通过扫码支付,简单几个步骤即可完成购物,没有店员也没有收银员,不用带现金甚至不用带手机。

  如今的零售商,需要的是更好和更精准地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破“店”的空间概念,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享受。

责任编辑:刘秋晨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