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历时10余年温州再造“城市之肾” 白鹭飞来了 发布时间:2020-08-13 16:54 来源:浙江在线

  白鹭飞来了,水鸟飞来了。

  坐上游船,穿梭在三垟湿地,到处是美景。“没想到,这里可以变成这么漂亮。”陈彩松这样感叹道。

  外人也很难想象,这处生机盎然、满眼绿色的地方,离温州城市只咫尺之遥,甚至可以说就在城市中间。

  陈彩松原来就是这片湿地内的村民,当然,当初因为湿地保护搬迁出去的时候,这里还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在这场湿地大保护行动里,他和其他几千户村民一样,迁出了村庄。

  自2018年国庆开园以来,温州生态园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打卡地”。截至2019年底,湿地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荣获“2019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

  小时候清澈的河道变成了污水塘

  从早年作坊环绕、垃圾漂浮的“污水坑”,到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湿地公园,素以精明著称的温州人,这回做了件“傻”事,用时10多年,耗费巨资,打造了这座面积100余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公园。

  三垟湿地,面积10.67平方公里,由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0%,具有独特的水网湿地资源,属于城市河流性湿地,被誉为温州城市的“绿肾”。

  早在2002年8月,温州就作出了加强三垟湿地保护的决定,提出温州生态园概念,并将其作为温州生态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成为生态大省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2004年被省政府列入生态省建设的1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百项千亿工程。

  湿地内原有行政村9个,4500多户1.6万余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由瓯海区三垟街道管辖,产业以瓯柑种植为主。此外,还有1000多个家庭作坊小企业。

  “早些年,这里有数量众多的铁钉、电镀作坊,加上大面积的种植、养殖和生活污染,小时候清澈的河道变成了污水塘。”63岁的陈彩松这样说。

  怎么样保护和建设这个温州的城市之“肾”?当地政府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这个过程中困难重重。

  拆迁是三垟湿地保护建设的前置条件,只有拆才能减轻生态压力并释放生态空间。

  但三垟湿地内有9个旧村,人口1.6万,是否实施整体搬迁,社会各界反响不一,各方面存在不同声音。

  “一开始,我们很多村民也不想拆迁,不想离开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着的老家。”陈彩松说,但日益恶化的环境也同样困扰着他们。

  百姓家门口的休闲度假区

  温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三垟湿地保护建设指挥部,先后组建5批次攻坚组开展拆迁攻坚,于2017年下半年完成涉及2个区4个街道14个村8000余户的拆迁任务,现正在推进黄屿村1000余户的拆迁,为湿地保护建设赢得发展空间。

  另一个难题是:近万亩湿地都是耕地红线范围的保护用地,如果不能征用为国有统一进行保护建设,三垟湿地保护建设事业无从谈起。

  同时,湿地统征是与村庄搬迁相伴而生的问题,在解决了湿地整村搬迁后,绝大多数拆迁群众提出统一征地的诉求。而实施统征缺少政策保障,使得土地统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温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主任郑华向记者介绍,敢为人先的温州创新开展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被列为全省首个试点,也是全国唯一的非行政区域的试点。困扰湿地多年的农用地统征政策保障顺利落地,推进了涉及2个区5个街道23个村近万亩的集体土地全面报征。

  2017年起,温州生态园坚持“项目中心制”方式,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在投融资、征地安置、生态治理、景区提升等方面全面推进。整治后效果立竿见影,三垟湿地重回清澈,环境好了,生物栖息多了,到访游客也多了。

  据不完全调查,与2003年的数据作对比,湿地内植物增加100余种,被称为“生态试纸”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部分水域达到Ⅲ类。

  提起今天的湿地公园,郑华很自豪,“建起这么一座湿地公园,那是一座城市的千年之计。”郑华说,湿地起到的不仅仅是生态调节的作用,还是百姓家门口的休闲度假区。

  在湿地附近,有一大片安置区,这是为村民打造的宜居城市社区,目前已建成安置房约150万平方米,已交付7000余套。

  同时,当地就地吸纳就业,完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让群众共享生态发展红利。陈彩松就在园区里找到了一份种水稻的工作。

  “现在生态好了,鸟回来了,水变清了。你看,现在来游玩戏水的人真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他说。

  (史春波 )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