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李范五与新中国林业 发布时间:2021-03-19 14:14 来源:黑龙江党史网

  5月3日是李范五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李范五是新中国林业战线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在他从事林业工作16年间,积极探索符合新中国实际的林业发展思路,培养专业人才,普查全国森林资源,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推动了林业建设的蓬勃发展,为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实践中探索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基本思路

  刚刚从战乱中走来的新中国,百废待举。刚组建的林垦部,工作也是千头万绪。“没有成型的办法,工作从小而大,从简而繁,稳步前进。”[1]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林业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李范五,来林垦部之前未曾接触过林业,上任伊始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全新问题的考验。林业建设从何入手,如何处理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林业与农业、发展生产与人民生活关系等对他来说是陌生的,又都是不能回避的大问题。刚入行林业的李范五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如何发展,当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全国林业工作者的方针和任务应当是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不再被继续破坏。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护林,这反映了大多数地方的意见。另一种意见主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造林,为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开垦、战乱、火灾和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8.6%。当时苏联森林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27%,还做出大量造林以保持水土的计划。我国森林面积仅占国土的8.6%,显然与我国国土面积不成比例。不仅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需要,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李范五与林业部其他同志依据当时的实际,在综合两种不同意见后提出了林业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即以普遍护林为主,在风沙水旱灾害严重地区选择重点造林。同时,在各森林区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

  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林业业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这对当时加强林业工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林业建设总方针,“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对以后各个时期林业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工作总方针,但是,木材是国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林业建设,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一开始基本上实行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于是千万大军开进了大小兴安岭,开进了全国的深山老林。这一时期,林业工人以多砍树木、多出木材为骄傲,每一根采伐的木材都被用在新中国建设的大潮中。大面积的森林采伐,带来了森林资源的极大消耗,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在当时条件下很无奈,也必然是唯一的选择。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共和国的开创者们探索符合新中国实际的林业发展思路。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许多地方破坏森林的现象严重,新成立的林垦部每天都接到各省有关森林被破坏的报告。我国森林覆盖率又低。共和国经济建设刚起步,对木材需求量非常大。随着林业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造林、护林、木材生产的矛盾开始突出,如何处理林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李范五开始思考探寻林业建设中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解决林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慢慢认识到林业具有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

  他感觉到林业是个大问题,根据我国情况,解决林业问题的出路主要靠造林。提出“造林是国家百年大计”,在国营林场实行“以造林为主,同时适当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林业发展只能走“以林养林”路子。

  李范五主张把林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几个方面的工作都结合起来考虑,林业生产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又要避免乱砍滥伐。在林业工作后期他把林业建设重点工作放在封山、防火、造林、改善群众生活上。在林业建设中协调处理好造林、生产、保护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封山育林”,采取管防保育相结合的措施手段,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加强防护措施。

  林业建设实践中森林所具有的多功能也越来越被李范五认识。森林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

  林业既与农业增产有关,又与工业建设有关,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它。农业发展与林业发展也是不可分割的。李范五认为“林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生命的保障,就像阳光、空气、水同样重要。”[2]林业建设要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李范五在黑龙江省工作期间对于林业与农业关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一些地区比较落后主要是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不重视林业发展。在丘陵地区,岗地开垦了,没有树木、草类覆盖,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比较严重。对如何发展农业,提出必须先把林业搞上去。林业上不去,农村自然面貌不能改变,就不能保持水土,防沙固沙,也保障不了农业的增产。[3]李范五关于林业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议对林业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事业建设的发展。他有关林业建设的许多精辟论述,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明确的前瞻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林业建设要注意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群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林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李范五对此也十分关注,注意妥善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群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封山育林是保护森林、恢复森林功能的好办法。经过十几年的封山育林,森林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森林恢复了自然生态面貌,林子也长起来了。但是封山育林过程中一些林业干部政策水平低,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操作中出现搞一刀切封山,死封山、下指标、定任务。还有的一些地方占用国家批给老百姓民需的计划用材指标。那些山区百姓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守山、吃山。死封山,硬把群众从山里搬下来,占用国家批给老百姓民需的计划用材指标,等于封了他们的生活,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

  李范五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认真反思,主动承担责任,采取措施补救。并把情况报告给了周恩来总理,得到周恩来的支持。随后以中央政府政务院名义要求封山育林中必须根据荒山的条件和育林的可能性,要结合群众利益,在群众自觉自愿基础上进行封禁。封哪些山,不封哪些山,种什么树等事项交由群众或基层组织自行决定。

  安排好林业干部职工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是李范五非常重视的问题。当时林区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缺吃少衣。他积极为林区职工着想,往往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52年9月,林业三师7000多名指战员转到伊春参加林业建设。为了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李范五想到很多办法,如盖房子、帮助成立家庭,让他们在林区安家立业,安心林业建设。后来这支林业建设队伍比较稳定地扎根在林区,为林区开发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发伊春林业的一支骨干力量,完成了开发伊春林区大业。上世纪60年代为克服三年困难,李范五实事求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顾全大局,调出黑龙江省粮食支援全国,为党和国家分忧。黑龙江省林区却因此出现了饥荒问题,李范五探索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职工生活困难。他采纳了在黑龙江省林区搞一点小开荒方案,种植一些蔬菜、大豆、马铃薯,结果整个林区蔬菜获得了大丰收。林区的蔬菜不仅自给有余,还调出数 千 万 斤 支 援 其 他 地方。实行“小开荒”缓解了林区的饥荒,解决了职工肚子问题,肚子饱了,可以正常上班,木材生产任务也上去了。

  三、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创办中国的林业大学

  李范五非常重视林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新中国林业建设,遇到首要问题就是缺乏林业技术干部。当时的林垦部就是一个空架子。缺少林业干部,林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到来,林业也要出现大发展,需要大批林业技术干部。“我们的工作要尽快开展起来,必须有足够的林业技术人员。”[4]没有大批林业技术干部,要发展现代林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搞好林业,必须从林业教育入手。而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还没有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院校。只在21所大学、农学院设有森林系,在校生仅541人。

  经过努力,在1950年,农垦部在南京大学等14所学校开办林业专修班,造林、森林经营和森林利用3个学组,招收专科生1078人。当年,全国各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共招收本科生884人。但这远远满足不了林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办中国的林业大学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林业应当有自己的大学。象农业有农业大学,工业有工业大学,为什么林业没有林业大学呢?”[5]

  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林业大学,李范五与梁希为此先后找过政务院的陈云、李先念、薄一波、李富春等领导同志,其中找陈云的次数最多。办教育需要资金、师资、基本建设,要投入很多钱,一下子办几所大学,对于刚刚诞生的共和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李范五与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断努力,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1952年7月,全国高等学校院校系调整,教育部决定在华北、东北、华东三个大区成立北京、南京、东北三所林学院。并在13所农学院中保留或增设了林学系,形成了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雏形。三所林学院依据所在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和生产方式,在专业设置上各有侧重。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大,木材生产量大,重点加强采运专业。南方林产工业比较发达,南京林学院重点设立林产化工专业。华北地区荒山、荒地多,重点加强造林专业。考虑到将来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在北京林学院开设了园林系。

  除此之外还通过开办林业干部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林业技术骨干。1954年,林业部成立教育司。全国林业教育走向正规。上世纪60年代,林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期,几乎各省都办林学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

  李范五重视关心爱护林业技术干部,支持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因为初到林业部门,对林业情况并不熟悉,李范五自己抓紧时间学习林业知识,在专业领域,放下领导架子,发扬民主作风,尊重知识分子,虚心求教,不懂就问。不管是调查研究,还是重大决策,他都注意征求各方面意见,尤其是专家的意见,积极采纳知识分子的意见,让他们参加决策制定。新中国林业发展总方针,是充分听取不同意见,结合当时国家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在工作中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开展工作,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摸清全国的森林资源家底

  刚刚诞生不久的共和国,各方面都需要林业的支持。国内建设全面铺开,矿山恢复,城镇建设、铁路新建等对木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各项建设都离不开木材,到处都向林业部门伸手。可是,我国究竟有多少可采伐的森林资源?森林蓄积量究竟有多少?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多少木材?我们当时心中无数,因为国民党政府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数据和资料。林业要发展,必须知道林业资源的家底。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调查是林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根本。李范五认识到林业资源的普查是先行工作,如果这件事不抓或抓不好,以后的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这样全国森林资源的普查工作在林垦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进行了。

  搞好森林调查首先应组建一支庞大的森林调查大队,来摸清全国的森林资源,搞好各个林区的规划设计,制定林区的开发方针。

  扩编森林调查大队成了森调工作的先导,400多人的调查队经过扩编,一下子猛增到1000多人,并将这支调查队改编为中央林业部直属第一、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然后开始了对全国各主要大林区进行森林调查。

  全国森林调查从1954年开始全面铺开,起初工作的重点在东北、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部分地区、长白山林区等。随着调查工作不断展开,森林调查队伍也在继续扩大,各省也都在成立省级调查队。仅部属调查队已经发展到八个,加上北京成立的综合队、航测队、航调队,己经由原来的1000人发展到4500多人。加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各省自己成立的调查队,总人数达到9000余人。到1958年李范五离开林业部的时候,森林调查已进入高潮,仅北京一个综合队就有1 000多人。通过森林资源调查,国家对全国主要林区森林资源的基本状况、森林的开发利用情况开始心中有数。这些珍贵的调查资料对林业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林业史上第一次掌握了森林资源的各种数据。这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件大事[6]。

  森林资源的航空调查工作效率高,进度快,节省人力。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林区,如大兴安岭林区,飞机航测是森林调查的必要手段。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世界目前先进的科学调查方法。一些发达国家搞了许多年,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引进设备和技术。李范五和当时的梁希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筹建森林航测队伍,在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就采用了这种先进的航空调查方法。

  五、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李范五既善于把握全局,围绕重点开展工作,又能依据实践中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建国之初,林业建设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李范五坚持原则,又注重实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片面强调一致,把中央精神与林业建设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不断调整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做法政策,这在纠左和三年困难时期表现得非常突出。

  1961年,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国上下开始精简机构。然而李范五却依据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实际需要,提出建立、健全基层林业组织,增加数千人的想法。这在当时与中央的精神是明显相对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过人的智慧。他的想法是充实林业力量,健全组织,重点进行营林工作。他认为营林是林业发展的最基础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黑龙江省的林业资源,森林资源只用不养,最后会枯竭。只有做好营林工作,林业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木材生产、上缴利税就会有保障,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他征得黑龙江省委常委会的同意,据理向中央反映,经过努力,国务院批准了黑龙江省林业增加管理干部经费的报告。

  难能可贵的品质表现在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饥荒黑龙江林区实行小开荒,但出现了过度开荒问题。超过15°坡地进行开荒,有的突破禁令开到山顶。有些地方陡坡开荒相当严重,已经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李范五感到问题严重性,下决心制止山坡开荒。于是召开省委会议下发文件,提出山区生产方针。总的要求是:益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居则居。不能违反大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各地相应地进行造林或进行退耕还林,山坡小开荒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李范五林业战线工作十几年,不遗余力地抓林业事业,为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做出来重要贡献,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仅摘取其中几个片段,来缅怀共和国林业建设史的先人。李范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眼光远大开阔,勇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善于开拓创新,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这种精神更会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2][3][4][5][6]李范五:《我对林业建设的回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157页,第98页,第157页,第5页,第5页,第33—40页。

  (作者单位:崔艳波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