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专业出版社该怎样“精耕细作” ——以中国戏剧出版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7 09:41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戏剧出版社创建于1957年元月,成立之初就定位戏剧专业出版,在首任社长田汉先生等出版界老前辈的带领下,经过60余年的发展出书7000余种,深受读者的喜爱。

  近些年,图书出版业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随着文艺院团的改制,读者阅读趣味、习惯等因素的改变,使戏剧出版社受到不小影响,对这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机构来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需要改变的东西很多。

  严格要求,做出专业精品范本。任何组织在存续一定时间后,都会形成集体的思维惯性,能主动意识到并自发地调整、创新者是少数。戏剧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中国剧作家作品集,但国外剧作出版较少;古代戏曲曲谱较多,普及类较少;戏剧名家传记更是乏善可陈。

  戏剧社先从出版戏剧名家传记入手,《夏衍传》(修订版)成为出版精品的样本。在申报选题阶段,即将此书的运作方式、装帧设计、中后期宣传区别于此前的专业书——仅封面就设计了十余版次;为能在细节处尽可能全面展示传主的思想、经历、生活,又请人绘制插画;对勒口的尺寸、封面压制何种纹理都多次调试,反复比较最终选定;至于正文的审校更是严格把关。当印厂送来样书,许多编辑、发行员都觉得眼前一亮,甚至办公室和财务人员都说,戏剧社的书做得精致了。照此模式、标准,戏剧社一种一种地出书,编辑们带着这些书去谈项目,获得了对方的认可与信赖。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渐渐地来戏剧社出书的作者多了起来。

  培训编辑策划能力,为合作方出谋划策。对现有编辑在策划能力方面进行培训,并将与某些院团、研究室、高校成功的合作模式,推广到近似的单位。许多合作方也是受固有思维的限制,把注意力投入到新剧目、新课题的创作中,对于历史资料的整理、发掘重视不够。编辑们通过调研向这些单位提出策划方案,并把已成功的出版经验介绍给他们,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可。这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已经成熟且颇具规模的“舞台艺术丛书”“口述历史”“老戏单”的出版经验介绍给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动国话出版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剧目海报图册》《当代中国话剧思考》《在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丰碑——〈谷文昌〉的舞台艺术》,不仅为国家话剧院赢得了赞誉,也为戏剧出版社树立了品牌。

  完善出版结构,减少专业短板。经过调整,戏剧社虽已稳住了专业出版的“阵脚”,但结构不均衡,甚至有些领域还未涉及。戏剧社领导组织各编辑室主任、业务骨干,调整分工,深化选题细类并下达任务。编辑们有针对性地找作者、翻译人员谈选题,在沟通交流中,又会产生新的想法或新选题,这是一种积极且良性的互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出版了“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 丛书、《演员台词训练》等教材23种,教材品种增长了53%,有效发货量增长了89%。

  摸准市场,发挥专业书在销售环节的优势。专业图书与大众图书不仅在读者群上有所区分,其消费资金的来源也不同。大众图书的购买者,多为个人,多从其工资性收入中支出,使得这类读者会在某类图书众多品种中反复比较,选出性价较优版本。而专业书则不然,可替代性较弱,购买者多为单位,对价格、装帧等因素不敏感。因此,专业出版社在约到“金牌”作者的稿子后,某种程度上就拥有了市场销售的“话语权”。

  完善制度,保障业务的顺利实施。戏剧出版社编辑业务实施项目负责制以后,项目负责人按完善后的出版流程监控进度,协调相关部门、人员,有时间节点,有责任人,有应急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版社对图书发行工作也进行完善管理,如对专业书店信用额度进行调整。戏剧社领导将制度建设放在重中之重,按部门对每个制度逐一梳理,总的原则是以激励为主导,以“双丰收”引导职工的工作热情。

  宣传推广。图书出版后要尽可能扩大宣传、推出作者、推出作品。图书也只有发行到一定量后,才会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供需双赢。戏剧人有自己的交流平台,戏剧出版社新书信息通过微信号投到其中,因针对性强,通常会产生不错的反响:往往是图书还未上市,订单就来了;好的书评对专业书来讲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责编或是自己写,或是约名家写,但不能是充满溢美之词的逢迎之作,应该是言之有物的,有鉴赏水平的,这样才能起到导读的效果,也才能在行业内引起讨论。傅谨先生就《小留香馆日记》出版而作的长文首发在《读书》杂志,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某网站从单日销售5册上升到50余册。这就是好书评的力量!

  其实,中国戏剧出版社这几年经营中的做法并不新奇,关键是编辑队伍能沉下心来,愿意在“精”“细”方面下功夫,对业务纵深处进行管理,向“细节”要效益。而这些都是围绕自身“专”的特点想办法、找措施。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能为我们树立行动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要看看脚下这座山中的“矿藏”是否探测到位。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