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赣文化的初心与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21-07-29 15:1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一人一家一族,皆有自己的身份,这身份既有血统的延续,也有历史的传承,更有着对未来的期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的身份里也总有着对籍贯地或出生地的认知与认同。近代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就被世人称作康南海,因为他是广东南海人。中国植物学的先驱人物胡先骕,也常被同时代的同道唤作胡新建,因为他是江西新建人。当我们说起我是什么地方人时,常常不由自主地会流露出一种对乡土的眷念以及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豪。

  江西,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又绝非仅仅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当我们说出,我们是江西人的时候,它既指的是当下的江西,也实际上指向着从历史时空里承传而来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未来。这种显然包含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位一体的“江西”为我们作为一个生长生活于本地的作为个体的“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身份内涵。

  身为一个江西人,赣地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必然深深地镌刻进我们的生命记忆里。但是,作为一个江西人,你对于江西的文化脉络、文化知识、文化精神究竟有着怎样的认识与了解呢?你可否在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中显现出一个江西人的文化底气与文化自尊呢?你是否与他人在进行历史文化交流探讨时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始终展现出一个江西人的挥洒自如,进退有据呢?这看似好像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能够关系到一个江西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底气的“关键小事”。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去读一读俞银先所著《红色文化》与王治川所著《山水文化》,这两本书是2021年4月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当中最先与读者见面的两个成果。现在时值盛夏,我想,要是正在放暑假的青少年们和年轻大学生们都能够读一读这两本书,一定会对于“文化江西”的认知,大有收获。

  江西,这方赣鄱大地,三面环山,北邻长江,自古便称“江右之地”,是赣人繁衍生息、生产劳动、艺术创造的良园佳所。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西,西有罗霄,东有武夷,南有五岭,唯独北面向长江敞开,北方的冷空气跨过长江便可对江西长驱直入,造就了江西四季分明,盛夏酷暑与冬春湿冷并存的天气格局,也似乎造就了赣人“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中庸之道”。“中庸”者,圣贤之道也。赣人的性格里从此便既有了山川的刚健,也有了江湖的洒脱,塑造了江西人基本的精神文化基因。

  2000年前,即有赣人先民在此聚居劳作,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遗存已经显示出赣人在这方天地之间打造出了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为后来的衣冠南渡,中原文化的大举到来准备了充沛的“精气神”,化和共生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派文化生机。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的大圣大贤王阳明,从“东方护法菩萨”东林慧远大师到宋代理学名家朱熹、周敦颐,江西人文日新,不胜枚举,风华无限,为中华文化贡献出赣人的勤勉与智慧。

  近代以来,一代文化觉醒者,不断走出赣鄱大地,远涉重洋,追求真知、真美与真理。这里既有民国“护约法”之勇将李烈钧,也有文化名家、学术名流之胡先骕、陈寅恪、傅抱石等,这些赣籍精英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在政治、文化、学术、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都能够领“启蒙”一时之风骚。而及至红色工农革命漫卷中华大地之时,江西更被历史洪流推上了浪潮之巅,成为“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这些鲜活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传统成为永久照耀当代中国史册并足以彪炳千秋的“俊采星驰”的瑰丽画卷。

  《红色文化》一书,以辽阔壮丽的20世纪中国革命为大背景,将遍布于江西各地的红色地标与红色文化符号生动串联起来,清晰地给出了一条江西红色革命历史进程的鲜活线索,重点介绍了赣鄱大地上重要的革命事件与革命先锋人物,讲述了江西红色文化传统的源流、脉络、影响与价值。“工运文化”、“建军文化”、“苏区文化”、“井冈山文化”等等重要的红色文化展演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份栩栩如生的红色文化的“纸上研学之旅”的指南手册。

  摊开中国地图,江西犹如是“江南岸的一片桑叶”,盈盈然斜倚在祖国的东南。而《山水文化》一书所描绘出的江西青山绿水也恰似这“温润的桑叶”,虽不张扬,却持久散发着淡雅而浓烈的悠悠韵味。赣山赣水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之境与人文之美,传统儒释道的文化淬炼成就了赣人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与藏巧于拙的赣人智慧。赣地的风流文章,赣地的千年窑火,赣地的文物遗存都与这青山绿水的涵养与充实分不开,更依托于这青山绿水,江西毫无愧色地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星汉灿烂里。

  这就是沉郁而又灵动的江西文化,这就是保守而又不断进取的江西文化。这是赣人的精神家园,这是赣人全部的文化初心与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期盼着“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的其他系列图书如期出版,为我们读者,尤其是为今天的青少年读者们提供一个系统感受认知江西文化的生动而厚重的文本。青少年们也必然能够通过这样有效的阅读、感悟与思考,接续上古典的江西、现代的江西、未来的江西,从而成长为一个新时代的新江西人,在更为激荡的文化风云对话里,勇敢接受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