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龙江

命题解读 | 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创意作品单元——智慧社区(中学组)命题 发布时间:2022-02-24 13:31 来源: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火热进行中!对于各项赛事详情您了解吗?下面让我们共同解读创意作品单元——智慧社区(中学组)命题。

  一、命题背景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产品和应用正急剧改变着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得以通过网络快速传输,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高效和生动。基于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在线购物、网络社区、远程教育等应用层出不穷,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购物、交流和学习方式。

  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终端设备或应用系统与互联网的联接,而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催生了人工智能物联网(ArtificialIntelligence&InternetofThings:AIoT)。AIoT开创了万物智慧互联的新时代,它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基于AIoT的智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的产品形态正在蓬勃发展中。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拟以智慧社区为主题,旨在促进青年学生了解AIoT技术,发挥创造力,畅想幸福美好的未来生活新场景。通过关注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调查研究,发现身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系统原型,并尝试运用AIoT技术完成相关作品的制作,充分展现AIoT技术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惊喜。

  二、命题任务

  作品创意可以围绕家居生活和社区活动进行设计,尝试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利用参赛作品展示未来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作品须利用与AIoT相关的技术实现作品既定目标。参赛队伍要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围绕“智慧·安全·环保”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体现AIoT技术在快捷、高效、便利、安全等方面给日常生活的赋能。作品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向:

  1、智慧家居

  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步入我们的家庭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对未来的家居生活场景进行大胆创意,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系统加以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涉及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监控和自动化管理、家居设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家人健康数据监测设备及系统等,通过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场景,例如:

  (1)疫情防控常态化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出游,在未来的客厅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仰望星空、游历山川,享受愉悦身心的出游体验;

  (2)高质量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在未来的卧室中,助眠系统可以帮你安然入睡,同时可以自动监测睡眠质量,并根据你的生理参数自动调节房间的温湿度等环境参数;

  (3)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始终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互动交流系统无处不在,家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相互了解各自状态、智能互动。

  2、智慧物业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区环境管理和服务设备及系统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模型系统实现创意想法。作品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

  (1)现有社区环境或家庭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远程管理,例如社区植物的智能浇灌、智能路灯、排水系统监控、家庭的水电气表的远程监控等;

  (2)丰富的智能化装置和系统替代人力,实现社区的日常管理,例如可以实现智能巡逻、智慧安防、自动清扫、智慧防疫等;

  (3)社区的信息系统逐步丰富和智能化,例如可以实现小区动态信息的智能发布和接收、邻里智慧互助等。

  三、考查目标

  考查参赛队伍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创意、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呈现和展示等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多学科知识交叉学习和应用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的科研素养。

  四、比赛规则

  本赛题面向中学组开展,每支参赛队伍由最多4名参赛选手和1名学校指导老师组成。共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各阶段规则如下:

  初赛

  各参赛队伍需寻找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AIoT技术予以解决或优化。各队提交自身作品图文阐述及视频。成品须利用开源软硬件进行制作。

  1、初赛为作品评审,各参赛队伍需

  按照以下要求提交作品文件:

  01、作品方案(模板见附件1)

  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

  作品图文阐述需简单明了,必须包含但不限于:

  a.设计背景和目标;

  b.对相关文献、产品、应用系统或社区管理部门的调查研究报告;

  c.设计思路;

  d.作品创新点,包括作品中原创代码算法、核心技术亮点等,突出自主原创内容;

  e.材料清单和相关要求,包括软硬件名称、类型等;

  f.制作过程,包括至少5个步骤,每个步骤需配合图片和文字说明;

  g.成果,包括外观图片、功能介绍、演示效果等,并提供必要的使用说明;

  h.队伍成员介绍和工作分工说明;

  i.团队工作讨论记录表。

  02、作品视频

  5分钟以内,MP4、AVI、MOV或FLV格式,大小100M以内;

  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制作过程、作品操作和演示过程等。

  03、参赛承诺和声明

  PDF格式,大小10M以内;

  参赛队伍填写原创承诺、版权声明和肖像授权声明等,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模板见附件2。

  2、评审标准

  (1)科学性

  作品主题、创意和应用等,均符合科学原理,没有原理上的错误;

  作品展示过程能够体现出相关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

  (2)创新性

  作品设计独特,立意巧妙,体现出创作者的新奇想法;

  作品使用简单的方法或手段解决了相对复杂的问题;

  作品能够为实现某种目的提供一种创新的、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3)技术性

  作品合理、恰当地应用了AIoT相关技术,巧妙地完成既定任务;

  作品综合运用了各种技术,包括手工制作、数字制造、程序设计、数字建模等。

  (4)实用性

  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能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作品可以为某一领域中常见的问题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方案;

  作品设计合理,成本控制合理。

  (5)完整度

  作品设计能够很好地诠释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作品方案、视频等内容完整,能够展示创作过程;

  作品成果演示顺利。

  复赛

  复赛队伍参赛选手和学校指导老师须与初赛一致。复赛规则由各赛区制定,需保障本赛区评审规则公开、公平、公正。

  复赛采用现场演示、作品展示和答辩方式进行,考查参赛队伍的作品操作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表演展示能力(演示形式不限)。

  1、复赛队伍提交的内容可包括

  (1)作品方案(同初赛要求)

  (2)作品视频(同初赛要求)

  (3)展示PPT,大小100M以内

  (4)海报材料,JPG格式,大小100M以内

  (5)参赛承诺和声明

  PDF格式,大小10M以内;

  参赛队伍填写原创承诺、版权声明和肖像授权声明等,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模板见附件2。

  (6)作品成果

  现场提交,可为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成果。

  2、陈述形式说明

  (1)鼓励参赛队伍围绕参赛作品主题及内容选择恰当的演示形式,鼓励选手在答辩过程中重点展示作品创新点、技术点等专业水平;

  (2)作品陈述不设人数限制,凡报名参赛选手均可参加(不允许指导老师参与);

  (3)陈述过程可辅以视频、PPT等配合说明;

  (4)作品演示说明:要求参赛作品(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能够体现其设计原理及主要功能。

  3、评审标准

  参赛队伍陈述完毕后,评委打分确定排名。如遇涉及获奖等次的同分情况,由评委现场对同分作品投票或打分决定。

  评委遵循回避原则,如遇本单位参赛队伍作品不打分。评分遵循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统计平均分。

  评审标准主要从完整度、创新性、技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现场表现等几个方面考虑,重点考查作品创作的专业水平。

  决赛

  决赛队伍参赛选手和学校指导老师须与初赛复赛一致。如有赛区承办单位老师参与指导,可增加1名赛区指导老师,每位赛区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支队伍。

  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最终规则将于比赛前约一个月公布,详见大赛官网。

  五、其他要求

  (一)参赛作品要求

  1.提交作品不得是为本大赛往届全国总决赛或赛区复赛的获奖作品。

  2.不得为其他正式公开比赛的获奖作品,其他比赛包括:

  省部级单位主办的面向全国学生开展的比赛或经教育部公示的面向全国学生开展的比赛及其各赛区比赛或各省级比赛;

  各地厅局级单位主办的面向全省学生开展的比赛或经省级教育部门公示的面向全省(自治区、市)学生开展的比赛。

  3.大赛组委会将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抽样检查,重点对作品原创性等开展查新、查重审核。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

  (二)参赛纪律和要求

  1.答辩过程中,仅该参赛队伍的学生成员入场答辩,其他人员(包括分赛区领队、参赛队伍指导教师等)不得进入场内。

  2.各参赛队伍须提前将答辩内容按要求提交组委会,答辩过程中不得对作品结构功能进行调整。参赛期间,参赛队伍自行保管参赛作品。

  3.如对比赛有异议,可向大赛监审委员会反映。在比赛现场服从大赛监审委员会的决定和指令。

  4.入围作品队伍有义务参加大赛举办的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

  5.参赛队伍须承诺作品为团队原创研究成果,大赛主办方享有对其提交作品的无偿的永久的公益性宣传、展出、出版及其他使用权。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