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讯(记者 刘雨珊)日前,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公布了首届“黑龙江文艺大奖”获奖作品名单。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于冠超教授的文艺理论类作品《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文学院林超然教授的文艺理论类作品《〈杜晚香〉与丁玲北大荒文学记忆》、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萃琳的音乐类作品《赫哲吉祥》荣获首届“黑龙江文艺大奖”。
“黑龙江文艺大奖”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省作协共同主办,是黑龙江省文艺类最高奖项。本届“黑龙江文艺大奖”评选包括文学、戏剧、电影(包括动画电影、纪录电影)、电视剧(包括电视动画片、电视纪录片)、广播剧、音乐(包括歌曲、音乐作品)、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广播电视文艺、民间文艺、文艺理论共15个门类的作品。获奖作品对标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艺术风格鲜明独特,艺术表现力丰富生动,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作者于冠超,美术学博士,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宣部青年人才,黑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东北地区近代美术史的研究与梳理工作,关注东北沦陷时期美术和社会文化研究以及俄侨美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交流线路问题。
《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援引大量第一手史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发展的历史,阐释了其间冰城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从美术文化视角对哈尔滨城市早期历史予以关照,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创建。该专著洋洋三十余万言,各级标题设计独具匠心,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对于研究、学习哈尔滨的美术史、城市史、地方史,乃至社会生活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珍贵读本,反映出作者厚重的学术积累。《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研究》所论冰城早期城市美术文化,以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让人对哈尔滨城市早期美术文化及其影响产生新的认知。
《〈杜晚香〉与丁玲北大荒文学记忆》林超然,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理事。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家”高研班成员。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汪曾祺论》等6部。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
《<杜晚香>与丁玲北大荒文学记忆》,原发表于《小说评论》2020年第6期,曾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首届“黑龙江文艺大奖”的“文艺理论类”成果全省共评4项。论文强调,作为作家本人最为看重的作品,《杜晚香》不再是丁玲女性主体精神探索篇,而是完成篇。《杜晚香》是丁玲1958-1978年二十年观察、体验、认知、思考和表达的一次“求和”。显在的移民文化气度,贯穿始终的劳动主题,“中性书写”的特别选择,让《杜晚香》兼备了“丁玲体”小说的所有构件,作品里有丁玲对自己特殊人生经历的艺术回应,有她大半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和调整,而“北大荒”才是加入丁玲文学的全新元素。没有北大荒的经历、记忆,就不会有《杜晚香》,丁玲文学就不会有这一缕清芬、深邃、远播的怒放和“晚香”。
《赫哲吉祥》词曲作者、演唱者李萃琳,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非遗赫哲族嫁令阔传承人,黑龙江省青联委员。主要从事声乐表演教学、作词作曲演唱实践、赫哲族音乐研究。独唱赫哲族嫁令阔民歌三次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荣获教育部网络教育奖,发表学术论文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赫哲吉祥》从龙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研究和嫁令阔民歌传承创新角度创作。通过乌苏里江、大顶子山、捕鱼等典型赫哲族家园地理元素、劳动场景和特色音乐曲调,展现赫哲族人民感恩奋进和乐享幸福美好新生活。歌曲欢快喜庆、朗朗上口,曲调运用了赫哲族典型的波浪型和划桨型节奏,体现了赫哲族音乐“歌在船头,唱在浪中”的独特韵律。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黑龙江网报料热线:15603667008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