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龙江

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举办青少年写作专题公益讲座 助力笔尖绽放思想之光 发布时间: 2025-07-20 10:33 来源:黑龙江网

  7月19日下午,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一场以“从阅读到创作:青少年写作能力的进阶之路”为主题的青少年写作专题公益讲座在此精彩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哈尔滨学院副教授杨藻担任主讲人,基于首期“阅读打精神底色”讲座引发的家长与青少年对写作提升的强烈需求,紧密结合《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要求,旨在帮助青少年突破写作困境,实现从“被动表达”到“主动创作”的跨越。

  直面困境:真实画像引共鸣

  讲座开场,杨藻老师通过现场调查,迅速统计出青少年写作痛点高频问题,像“无话可说”“叙事流水账”“情感空洞”“词不尽意”“凑字数”“主题不鲜明”等情况在青少年写作中颇为常见。随后,杨藻老师抛出核心观点:“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维的显影——你如何观察世界,就如何表达世界。”还引用“好作文的秘诀:用‘显微镜’看细节,用‘望远镜’看意义”,引发了在场青少年和家长的深入思考,为后续的讲解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维突破:开启写作新视角

  在写作思维的三大突破环节,杨藻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案例,为青少年打开了写作的新大门。从“被动记录”到“主动发现”,杨老师展示两篇同题作文《我的妈妈》进行对比,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主动发现与被动记录的差异。接着开展“五感观察法”现场练习,鼓励他们用眼睛看色彩、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嘴巴尝味道、皮肤触温度,培养主动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针对“从‘套路模板’到‘个性表达’”,杨藻老师剖析了“雨中送伞”“深夜辅导”等陈旧素材的危害,引用作家曹文轩的观点:“千篇一律的善良,是对善良的亵渎。”鼓励青少年从“小众场景”中挖掘素材,如《奶奶的微信步数》《小区流浪猫日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从‘语言平铺’到‘修辞赋能’”部分,特别提出,既要避免写作文大白话,又要避免写作文堆砌辞藻,明确了对好作文标准的认知。

  方法构建:搭建写作知识体系

  写作方法的系统构建环节,杨藻老师详细介绍了“阅读—积累—转化”闭环模型。推荐“写作营养书单”,如《呼兰河传》的细节描写,为青少年提供阅读输入的优质资源。展示“灵感捕手本”范例,教青少年用“关键词 + 场景速写”记录生活片段,做好素材积累。并以《小王子》中“狐狸与麦田”的隐喻为例,讲解如何将阅读感悟转化为作文主题,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

  在分文体写作策略方面,杨藻老师针对记叙文、议论文、想象文分别给出实用方法。记叙文采用“三幕式结构”,设置冲突、发展、高潮;议论文运用“观点金字塔”,用“核心论点 + 分层论据 + 反面假设”增强说服力,提醒家长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评论意识;想象文借鉴“世界构建法”,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写童话、写诗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为青少年提供了全面的写作指导。

  实践指导:现场挑战促提升

  写作实践的场景化指导环节,“5分钟快写”挑战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以“如果有一天,手机消失了”为题,5个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展示与点评环节,杨藻老师从“细节真实度”“立意提升”“语言新颖性”维度进行分析,让青少年们清楚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受益匪浅。

  家长协作方面,杨老师建议家长扮演“作文编辑”,用“我发现……我建议……”句式提出修改意见。

  同时,发布“家庭写作工具包”,包含“灵感卡片”“修辞转盘”“情绪温度计”等实用工具,为家庭写作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误区破解:传授私房技巧

  在突破写作误区部分,杨藻老师提醒家长和孩子们警惕三大陷阱,并通过案例对比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追求华丽辞藻、忽视真实情感,依赖网络素材、缺乏个人思考,害怕写错、不敢表达独特观点的危害。同时,分享了作家的私房技巧,如建立“写作情绪档案”、用“物品传记”练习细节描写、创造“写作仪式感”等,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用的写作提升方法。

  讲座结尾,杨藻老师把作家麦家的话送给在座的家长:“写作不是为别人眼中完美的孩子,而是为自己心中真实的少年。”此次讲座在杨藻老师的精彩讲解下,通过思维启迪、方法传授与实践指导,帮助青少年打破了写作畏难情绪,让文字成为表达自我、对话世界的桥梁。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举办此类公益讲座,邀请更多优秀的主讲人,为“书香龙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王晋)

责任编辑:杨卉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推荐新闻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