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牌背后的故事 | 黑龙江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冠军杨哲、袁锋、宋百航

发布时间: 2025-08-07 14:30  来源:哈尔滨技师学院

  袁锋、杨哲、宋百航,分别是智能制造与装备工程系23级数控专业、22级焊接专业学生,黑龙江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三人赛)冠军。

智能制造与装备工程系23级数控专业学生袁锋

智能制造与装备工程系23级数控专业学生杨哲

智能制造与装备工程系22级焊接专业学生宋百航

  三人同心·当技能碰撞出1+1+1>3的奇迹

  制造团队挑战赛,被誉为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全能马拉松”,涉及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数控加工、焊接等工种,这项赛事要求选手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机电类产品从图纸到成品的全流程攻关,既考验个人技术的“硬实力”,更锤炼团队协作的“软实力”。 “我们像一台精密机床的三个齿轮,缺一不可。”杨哲这样形容他们的组合。

  ‌杨哲:用空间思维“雕刻”未来

  ‌数控加工专业的他,曾是班主任张化雨眼中“那个总爱在图纸前发呆的男孩”。从软件建模的“门外汉”到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中职组三等奖的获得者,杨哲的蜕变始于一次实训课,他发现,自己能“看到”零件的三维结构。备赛期间,他每天与CAD软件为伴,手绘图纸堆满课桌,甚至为优化一个齿轮传动比,连续推演了多版方案,不断提高制图的速度和精度。

  袁锋:在0.01毫米的“战场”上死磕

  “话少,但眼睛会‘算数’。”这是队友对袁锋的评价。面对复杂零件的加工,他像一位数学家,将螺纹、槽位、公差拆解成公式,在数控机床上反复验证,只为提高工件的质量和精度。“加工-测量一再加工”成了他每天的日常循环,往往一天做出十几个不同尺寸的工件,然后再进行手工测量,把筛选出来最精确的拿到三坐标测量机检测,哪个工件的尺寸不准确就重做,当测量仪显示“合格”的那一刻,这个沉默寡言的技能学子,终于在这场与0.01毫米的公差持续了N个小时的拉锯战中获胜。

  宋百航:焊枪下的“慢动作艺术”‌

  焊接车间里,宋百航的手机总是开着慢动作录像,从焊缝歪斜到“鱼鳞纹”均匀,逐渐学会了稳定手腕,控制焊条角度。指导教师省级技术能手王文安的焊接技巧笔记,在边角处密密麻麻写满了实践心得,同时也记录着他被焊接烫伤的多处伤疤,每一处烫伤的印记,都记录着对焊枪角度、电流强度的深刻理解;每一道愈合的伤痕,都沉淀着在230℃高温下练就的肌肉记忆。这些疤痕已然成为省级技术能手破茧成蝶的璀璨绽放也将成为宋百航征战更高赛场的秘密武器。

  龙江沃土·让技能人才“破茧成蝶”

  领奖台上,杨哲摩挲着金牌上的齿轮纹饰:“这像不像我们铣削的零件表面?”三人会心一笑。对他们而言,比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们的胜利,不仅闪耀着团队协作的智慧光芒,更镌刻着哈尔滨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精工铸魂”的育人印记:是袁锋在数控机床上千百次修正0.01毫米偏差的执着,是宋百航为完美焊缝甘愿承受230℃金属飞溅的坚韧,是杨哲对着三维建模软件彻夜推敲的专注。这些青年工匠用机油浸透的工装、烫满焊疤的手臂和精准到微米的图纸,向时代宣告:中国智造的未来,正从这些甘坐冷板凳的青春里淬炼而出。

  在谈到学院高水平专业群“智改数转”时,指导教师团队介绍:我们引入世赛标准,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赛题,把车间经验融入课堂,用“手把手教”代替“纸上谈兵”, 让学生“在战场上学打仗”。相信在省、市‌政策春风的“精准滴灌”下,无数个“袁锋、杨哲、宋百航”正在车间、实训室和赛场上,用双手打磨着中国智造的明天。他们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铿锵的注脚,正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百年面包石——每一步都坚实,每一块都闪着匠心的光。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