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2 07:47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记忆会模糊,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张喜玉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翻开厚厚的老相册,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仿佛诉说着那段过往的历史,打开珍藏许久的盒子,一个个纪念章承载着那段岁月的光辉与荣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属于他——张喜玉。
无畏踏征途
张喜玉生活在辽宁省台南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家中九口人,年少的他尚未担负起养家的重任,便匆匆进了军营。
“当时村里征兵,我家的经济来源靠我哥哥,所以我就去了。”张喜玉回忆,1951年,张喜玉随着部队赶往山东,作为一名新兵被补充进63军189师566团一营。随后,张喜玉随部队坐上“闷罐车”,一路北上直奔丹东,进入朝鲜战场。
“我记得过了鸭绿江之后,天亮我们就钻树林里休息,黑天我们就开始行军,一共走了18个夜晚。”张喜玉说,“经过了半个月的跋涉,来到了‘三八线’”。
据张喜玉回忆,到了“三八线”,部队先是休整了一个星期,然后背上枪支、弹药、钢盔和雨布,还有能吃七天的炒面,向清川江前进。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随后的战斗非常激烈,“我所在的机炮连是掩护部队的,所以没人牺牲,但我们步兵连一个连队150多人,一场战斗下来就剩30多人了,好多战友再也回不来了”。
第五次战役后,张喜玉作为通讯员随其指导员调任至团后勤警卫班,便未参加过其他战斗。1953年7月停战谈判,朝鲜战争结束,1953年9月,张喜玉随部队凯旋回国。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从朝鲜战场到北大荒
“我们9月份回国,在丹东上火车,一下子拉到河北省,我们这个团就驻在怀鹿县了”,张喜玉说,“指导员和组织特别照顾我,在怀鹿县休整以后,就派我到汽车连学习,后来到一个学校任司务长,再后来又提拔我为军官”。
“1958年,听说了开辟北大荒的消息,我就主动报了名,因为老家是东北的,就想着回东北做点事”,一说到这,张喜玉就拿出了那些珍藏多年的照片,讲述着“开垦北大荒”的一件件往事。
“开垦北大荒的时候,我是在八五六农场五分场一队,我们那个队是最苦的”,张喜玉说,“车拉着我们走了一宿,到了之后我们才发现驻地没有房子,羊草都特别高,一眼望不到边。”熬过了朝鲜战场,在张喜玉眼里,开荒拓土的这些艰难早已算不得什么。“我们自己搭的草架子,打的羊草,晚上就睡在上面,后来才逐渐盖起了房子。”张喜玉说,“我们就这样在北大荒住了五年。”
三年上战场,五年开荒原。从十几岁的少年成长为二十几岁的青年,张喜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家。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走来,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变为五谷丰登的“北大仓”,他是光辉历史的参与者。虽已解甲归田,但战士的本色却已融入血液,纵使刀枪入库,但奉献的底色却与闪亮的勋章交相辉映,值得我们永远尊敬。
(邢发老人已离世)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整理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