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2 18:43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时光会模糊记忆,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朝鲜战争时期,鸭绿江边烽火四起,硝烟弥漫,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直至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战争中的一幕幕仍是老兵郑善禹心底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很多人第一次摸枪 却倒在了出发的路上”
郑善禹小时候便跟着亲戚“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当兵之前我上过一年多的学,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后来就不念了。”郑善禹说,“那个时候赶上国家动员招兵,屯子里的孩子年龄合适的有几个人,但是对当兵有顾虑。”郑善禹回忆,那时大家年纪还小,对参军打仗难免有些恐惧,郑善禹便挑起了屯子里的“大梁”,主动请缨,选择参军,“我也有些害怕,但我觉得打仗总得有人上战场。”郑善禹坚定地说,那一年,郑善禹刚刚18岁,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正在他的心中发芽了。
“我们在延寿县训练了几个月。”郑善禹说,“训练内容先是跑步,然后教我们怎么用枪。”初接触到枪,年少的郑善禹还觉得十分新奇,虽然枪很沉,但他也喜欢每天摆弄,而且他知道这份沉重的背后还有一份责任。“训练过后,我们就准备赶赴朝鲜战场了,我被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二九零部队五分部,属于供应部队。”1950年10月,郑善禹随着大部队,成为抗美援朝第一批出国作战的战士。
“听说是因为大年三十敌军的飞机少,所以我们选择了大年三十过江。”郑善禹说,“我记得我们是从丹东过的江,但其实敌机不少,一直来轰炸,有的战士被炸得血肉模糊,有的战士在行进中掉进了江水,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过是第一次拿起了枪、第一次上了战场的少年,但是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遇险受伤没什么 信必须送达”
郑善禹虽然不在最前方,但危险却始终伴随他左右,但他却总是微笑着说,“我受的那点伤都算不得伤,没死就是幸运的。”
据郑善禹回忆,在朝鲜战争中,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就是掉进了青川江里,“我记得那时候是冬天,我们正在前进,听到有人说来飞机了,扔炸弹了,大家就沿着江跑。”郑善禹说,“一个炸弹扔下来,就把江面炸了个窟窿,我就一下子掉进去了。”寒冷刺骨的青川江水中,求生的本能让郑善禹不顾寒冷,拼命向上,“正好我会点水,我就一顿扑腾,扑腾扑腾着我就上来了。”郑善禹提及此事总是不以为然,但老人的女儿却说,“从打懂事起,就记得父亲总是腿疼,疼得动都动不了,就是因为朝鲜战争的时候掉进了江,被江水浸的。”
“我在部队是通讯兵,主要负责往各部队送信,当时我送信时派给我的司机岁数大了,看不清路,但由于敌军时常轰炸,晚上又不允许开车灯,他就只能冒懵着开。”郑善禹说,“我跟着他好几天,好几次都差点出事,我一看这也太危险了,就和他商量让我开吧。”郑善禹说,“其实司机每次开车的时候我都在仔细观察,早就学会了开车,没想到一实践还真行,打那以后我就又开上了车。”
掌握了又一个技能,就意味着要再担一份责任。在五分部,学会了开车的郑善禹除了送信,还帮着运送物资。据郑善禹回忆,当时部队都在山坡上驻扎,没有房子住,送信难度很大,既要保证到达时间,还要确保送达准确,“如果超过了时间这封信还没送达,那这封信就没用了。我们当时都是晚上送信,白天敌机轰炸的频次更高,都在山沟子里来回窜。”郑善禹说,“我亲眼见过很多战友受伤和牺牲,他们的尸体用草盖上,要么埋在坑里,要么封在山洞里。”郑善禹悲伤地说。虽然送信的过程曲折而危险,但郑善禹的心里就一个信念——任务必须完成,信必须送达,在此期间,郑善禹也两次荣立二等功。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三代军人 一种担当 红色基因的传承
“在朝鲜待了八年,回来了还不错。”郑善禹总是重复着这句话,这其中既饱含着幸运,又饱含着他心底深深的遗憾。
“当时有个老乡,我俩是一起去朝鲜的,刚去的时候还有联系,后来就失去联系了。”郑善禹说,“他牺牲在朝鲜了,那时候我就一直哭,就想着我说不上啥时候也会牺牲。”同为年少,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却没能从同一个地方凯旋,这样沉痛的打击没有摧毁郑善禹的意志,反而让他越战越勇,促使他毫无遗漏地完成每一次任务。
从朝鲜战场中凯旋归来,脱去了一身戎装,郑善禹从不向人宣扬抗美援朝战士的身份。但机缘巧合中,郑善禹因驾驶技能被选入乡镇公社开车,后来从运输公司司机到县委、县政府的司机,再到公安局、民政局工作人员,郑善禹的岗位不断在变化,而每一个岗位的背后凸显的是郑善禹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据郑善禹女儿回忆,“小时候,父亲在民政局火葬场上班时,几乎每天都在加班,生病了也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把单位当成自己家一样。”郑善禹女儿还说,“前几年,老两口的房子破了,我们想给他翻修一下,但他怎么也不同意,说浪费钱,后来我们骗他说,民政局给的钱帮咱修,他更不同意了,说共产党的钱得用在有用的地方,得用来扶贫、用来修路、用来建设国家,咱可不能花那钱。”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我二儿子、二孙子、小孙子都是当兵的。”郑善禹骄傲地说。听着郑善禹的红色故事长大,一颗颗“从军梦”的种子在儿孙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这是一种为国奉献的自觉,更是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三代军人,一种担当,三代人的从军梦一代又比一代强,而这个军人家庭也一直在为国为党为民奉献着他们的力量。
年少时为国作战,青年时为国奉献,年老时为国着想,郑善禹的一生浓墨重彩却又平淡寻常,这是因为他的经历浸染着永不褪去的红色底色,而他的目光却从未停留在一个又一个荣誉上。
(郑善禹老人已去世)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整理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