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2 18:44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时光会模糊记忆,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人顶着炮火始终向前,有人带着伤痛一心赴战,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有无数战士长眠于异国,而这场战争中,还有一些战士虽未赶赴前线,但始终为前线的“英雄”提供着坚实的保障,其中就有张振兴。
从校园到军营
1948年,张振兴还是松江省四中的一名学生,那一年,农村生活水平低下,张振兴的家里更是一贫如洗,通过在学校的动员招兵,张振兴成为一名新兵。
到了分兵的时刻,张振兴便被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特种兵团,成为修建连的一员,主要负责枪炮等装备的修理。而1948年正值辽沈战役硝烟再起之时,一声令下,张振兴便随着部队一路前往长春,面对着国民党的抵抗,张振兴所在的部队顽强抗击敌人,赢得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辽沈战役到平津战役,从平津战役到渡江战役,张振兴一直在后方守卫着“大前方”,枪炮坏了,他就连夜修理,机械故障,他就坚持研究,为一线战斗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从丹东到朝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而此时的张振兴已经经历了“三大战役”的洗礼,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子”。军令如山,张振兴随部队一路从武汉到哈尔滨,又从哈尔滨赶赴丹东,开始了“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战斗。虽然张振兴只是后方部队的一员,但要想为前方部队提供良好的装备保障,他们必须挺进朝鲜。
那是一个夜晚,张振兴随部队从丹东出发,踏上了行军的征程。由于敌军军事力量强大,不停地进行飞机轰炸,部队行军时只能关着车灯,避免敌军察觉,前方一片黑暗,看不见路,也看不见沟。即便如此,在部队行进的过程中,敌军的飞机还是来袭,照明弹升空,黑夜犹如白昼,战士们的身影也暴露在敌军的视野中,敌军的子弹如雨点一样飞来,很多战士被击中。据张振兴回忆,朝鲜战争初期,“飞机来袭”是敌军的“惯用伎俩”,在张振兴随部队行军时,部队分批行进,部分志愿军在暗处观察敌机情况,在敌机距离2000米时打枪放哨,此时,行军车辆便马上关灯,战士们集体隐蔽,待敌机飞过继续行军。
从后方到前线
修建连发挥着修理武器装备的重要作用,作为修建连的一名战士,张振兴和战友每天都要修理无数件损坏的武器装备,保障前线阵地的武器装备充足。
武器装备的修理是个“技术活儿”,张振兴在部队学习的是车床技术,是“车工”出身,对其他武器装备、工程车辆并不了解,面对着前线送来的各种损坏的装备、车辆,张振兴便积极向战友学习,按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修理任务。战时的状态是十分紧迫的,有时前线武器装备要得急,张振兴和战友们就得连夜抢修,他们深知只有把每一件武器装备修好了,才能让前方的战友少一点危险,为战争的胜利出一份力。
为了节省前线部队来回取送武器装备的时间,张振兴和战友们还直接奔赴前线对损坏的武器装备进行修理。前线的战士们都随时保持着战备的状态,修建坑道、躲避袭击,看到前线的情况,张振兴都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些前线的战士“点赞”,也为他们祈祷,在张振兴的心中,这些前线的战士才是英雄。
据张振兴回忆,有一次他和战友接到命令,赶赴前线抢修装备,由于回程的其他阵地上有敌军袭击,张振兴便和队友在前线阵地待了好几天。张振兴说,看着那些损坏的武器装备,便看得出战斗的激烈程度,有些军用车辆被炮火炸得已经无法修理,有些武器装备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也已经坏得不成样子,“很多武器上还有战士们干涸的血迹。”
虽然张振兴和战友们修理的是武器装备,但正是因为他们的精心修理,才给了前线战士们强大的保障,让他们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如今,张振兴已经97岁高龄,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耳朵听不太清楚了,记忆也大不如前了,但只要一提起抗美援朝那些事,还是能滔滔不绝地说个很久,但他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我没做什么贡献,也不是什么英雄,前线的战士们才是英雄……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整理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