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推荐】剖析大学“第二成绩单” 意义大于争议 发布时间:2017-09-30 23:43 来源:黑龙江网综合

  从今年起,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将不只拥有学业成绩单,还将迎来一份专用于记录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志愿公益等经历的第二成绩单。

  据了解,清华大学本科生的第二成绩单共含13个模块,分别为综合及学业类荣誉、奖学金获奖情况、社会工作经历及荣誉、学术经历及成果、竞赛比赛及荣誉、创新创业经历、海外研修经历、志愿公益经历及荣誉、社会实践经历及荣誉、体育表现及荣誉、文艺表现及荣誉、“因材施教”计划经历和其他荣誉及成果。

  不是打分而是认证 有防伪功能

  目前,清华大学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第二课堂数据信息都在数据库中有记录,连今年夏天刚毕业的本科生也能打印第二成绩单。

  清华第二成绩单主色调还是“清华紫”,最顶端有学生个人姓名、性别、院系、专业、班号、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之后按序列出学生个人荣誉、奖学金、社工、科研、竞赛等成果,每项记录均有对应时间。清华第二成绩单纸质版经过专业团队设计,打印时要启用专门的纸张,其底纹有二校门,背面还有校徽及校名的水印,加盖清华校团委和学生处公章之后,可有效防伪。与第一成绩单不同,第二成绩单没有打分和量化,也不会做出评价,主要是为同学们提供记录和认证的服务。

  结合第二成绩单的推出,从今年开始,每年秋季学期伊始,清华本科生都要开展以第二成绩单分享交流为主题的班会,学生可以在同班同学中分享展示自己的第二课堂成果,以互相激励促进。

  2014年,在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时,时任清华校领导提出,清华要转变育人理念,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要通过“4+2”六类课堂,即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以及成长社区,创造全方位的成才环境。去年,清华学生工作综合改革方案提出,要建立反映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的第二成绩单。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清华大学学生处老师贾龙表示,清华有丰富的第二课堂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比较分散,过去没有专门的统一记录,学生到底参与哪些活动,获得什么奖项,可能只有学生自己和相关部门知道,学校老师和辅导员无法综合全面地掌握。

  清华大学学生处处长丛振涛介绍,第二成绩单的定位是对学生课外经历、成果和荣誉进行记录和认证的工具,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成长发展情况。设立第二成绩单,一方面可以整合现有的第二课堂资源,把相关数据汇总,记录学生的全过程成长经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

  “第二成绩单”是高校教学创新

  不少高校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容易忽视学生课堂之外的表现。其实,大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之外才能得到。设立第二成绩单,重视学生的第二成绩,能起到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多参加社会实践等作用。

  相比于学业成绩,学生在第二课堂学到的知识也相当重要,第二成绩单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结,国外不少高校都很看重学生课堂之外的表现,如果说学业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业水平的话,第二成绩则是在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第一成绩”与“第二成绩”如同人的双腿,学业成绩考的是课本知识,第二成绩考的是行为能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人“行走自如”;而少了一方面,就如同人少了条腿,就变成了残疾,如果一方面明显较弱,则会让人如同变成跛子,行动不便。

  国内一些高校设立第二成绩单,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度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这种考评机制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创业,不再是不务正业,而就是正业。第二成绩单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第二课堂的分量,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养,这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拓展、深化与优化。当然,这项举措在一些高校实行的时间还不长,至于未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需要实践来检验。

  “第二成绩单”改变“唯考分论”的价值认同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一提到学生就会立刻联想到成绩,即使是大学生也不例外。“第二成绩单”也好,素质成绩单也罢,尽管名号不一样,其传递的价值认同却是一致的——扭转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激励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能够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应试能力上并没有鲜明的差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同样身份标签的大学生,难以被区分、辨认出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有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却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尽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却很有表演才能;有的学生尽管考试成绩位居中等,却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发表了诸多的文学作品。

  “第二成绩单”的初衷,在于让评价机制更加全面、更有“准头”。在评奖评优、保研的过程中,许多大学都会将学业成绩单与“第二成绩单”有机融合,改变了过去的单纯的、片面的“以考分论英雄”。一些大学生凭借出色的综合素质实现了“逆袭”,说到底要归功于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

  创新创业方兴未艾,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同样可以参与;志愿公益通过细节推动来实现“柔软改变中国”,大学生不能角色缺席;激发潜力、提升能力的学术科研和竞赛比赛,可以让大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能只有学习和考试,需要多一些“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澳大利亚的大学为学生颁发两个证书,一个是学位证书,一个是能力证书。学生拿到两个证书去就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能力证书,因为能力证书是这个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一种过程性评价,学位证书更多的是一种结论性的评价。学位证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应试能力的体现,能力证书却是一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那种只要会考试、能够拿高分就能得到一切的“成功捷径”,正在发生改变。大多数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生动地说明应试能力只是一种能力,擅长考试者难以在职场“赢者通吃”。在一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里,如果依然沉湎于单一的评价机制,如果依然停滞不前、自弹自唱,大学生难免会遭遇市场的“滑铁卢”。

  “北大清华都不如胆子大”,企业家王健林先生这句引发争议的话语,实际上也隐伏着“学历不如能力”的价值认同。毕竟。再耀眼的考试分数,再炫目的身份标签,再自以为是的人才,早晚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综合来源: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环球网)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