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创新理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奋发有为助力伊春绿色化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16 12:15 来源:伊春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和林下经济战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生态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向绿水青山要效益、要财富,全力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倾心打造森林食品特色产业链条,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产业链条拓宽延长、农村改革走向深入,乡村场所更加美丽,精准脱贫扎实推进。林下经济和绿色农业成为林区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农业结构调整开创新局面,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五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特色农产品,种植结构更加合理,2017年,种植大豆234.7万亩,水稻67.2万亩,玉米37.4万亩,经济作物12万亩,饲料4260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3000亩发展到2017年的6160亩;落实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作物种植面积293.6万亩,达到耕地总数的81.6%以上,正在向全域性有机食品种植目标迈进。畜牧水产业实现规模化无害化生产,森林猪年饲养量达26.8万头、毛皮动物达到14.8万只,水产品产量达到4210吨,均实现快速增长。物质技术装备能力得到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5.3%,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0.5万千瓦,现代农机合作发展到24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12项499.5万亩次,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4.5%,成果转化率达到82%以上;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20个。

  森林食品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五年来,基地建设走向集约化、标准化,蓝莓、榛子、山野菜、药材生产由野生采集向人工经营转变,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改培榛子林50万亩,营造红松果材林26.7万亩,种植改培北药49万亩,种植山野菜1567亩;食用菌生产实现素质提升,立体栽培棚室达到1610栋,年均增长176%;工厂化制菌能力达到1.5亿袋,占总数的28.8%;全市现已建各类森林食品基地261处,比2012年增加51处。依托翠峦、铁力两个工业园区,大上森林食品精深加工项目,规模以上森林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户,比2012年增加19户,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比2012年增长60%,森林食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比2012年增长10个百分点;营销渠道不断拓展,伊春大米网与省平台成功对接运营,带动全市森林食品电子商务发展,2016年全市网络零售总额合计9.56亿元。

  “越橘庄园”等7个森林食品商标荣获全国驰名商标称号,伊春蓝莓等7种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推出森林产品“五宝十特”,全面提升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红蓝黑白+林畜+林药+林菜”7条特色产业链条,森林食品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1万人,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17.8%。同时,推动农业、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康体养老、科普修学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庄经济,新青松林小镇等2个乡村推荐为全国最美休闲农村,设计了我市休闲农业观光线路,今年全市共举办友好蓝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10余次,全市现有休闲山庄88个,农家乐345个,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

 

  黑土地保护有了新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确实保障

  五年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过去依赖资源消耗、追求量的提高,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落实“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的“三减”示范基地169个,示范面积70万亩;落实耕地轮作试点总面积6.64万亩、机械深松面积84.7万亩,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面积100万亩;积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集中整治废弃木耳袋和农药瓶等污染物乱扔乱放现象。开展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组织全市农产品(森林食品)企业40家,产品156个入驻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铁力市30万亩水稻、嘉荫县50万亩大豆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认证标志的有61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213个产品。市、县两级质检中心率先在全省通过质量、计量“双认证”,开展了产地和市场鲜活农产品例行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7,5%,切实保障了林城人民食用农产品的安全。

  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落实所有权,有11个行政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个试点村已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进入成员身份认定阶段。稳定承包权,已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128万亩,占应确权的100%,年底前将完成登记发证工作。放活经营权,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并引导其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今年确立经营型合作社20个;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等有效生产经营模式,全市农业企业达到103个,农民合作社达到819个,分别比2012年增长63.5%、152.8%;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8.9万亩,家庭农场认定工作全面启动。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工作,今年设立了农业、林下经济专项引导资金,已落实项目4个,发放贷款3330万元;全市种植业参保面积达到108万亩,比2012年增长35%。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截止目前省市县三级“三园”已发展到21个,成为推行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的有效载体。

  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827元,较2012年累计增长45.4%,年均增长9.8%,今年有望突破13468元。突出产业扶贫,今年全市建成了43个扶贫产业项目、43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3359人。探索了合作社拉动、光伏产业整村推进、旅游+等一批有效的产业脱贫模式;围绕“精准”落实政策,重点抓好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低保兜底等刚性指标的责任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落地见效。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38户7692人。今年全市力争1129人实现精准脱贫。以“四化”、“六美”为目标,改造危房4195户,硬化街巷道265.3公里,布设路灯2515盏,修整庭院围栏14.8万延长米,栽植各类绿化树木101.3万株,安放垃圾箱5081个,建成垃圾填埋(焚烧)场190处,配备保洁人员1178人。三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2亿元,村容场貌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