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讯(记者 王忠岩)从11月3日10时进舱,一直奋战到当晚22时出舱,12个小时内,哈医大一院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高质高效地完成了11310管,共计11万3千人次的核酸检测,在黑河战“疫”前线再次实现日核酸检测量过万的骄人战绩!成绩的背后,有这样一群“猎毒者”们,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移动方舱实验室里,24小时昼夜不停地与病毒赛跑,为及时阻断疫情争取更多的时间,守护百姓平安。
连夜作战 四个半小时搭建移动方舱实验室
10月31日上午,哈尔滨上空风雨交加。面对黑河市日益严峻的疫情,接到省卫健委紧急任务后,由哈医大一院检验科、实验室、护理队伍组成的第三批支援黑河抗疫38人医疗队——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携带移动实验室设备和试剂,冒雨奔赴嫩江市,支援全员核酸检测任务。
这支队伍中,大多是支援巴彦县移动核酸检测的原班人马,队员们10月28日刚刚结束隔离,和家人团聚了仅两天时间,接到支援任务后,没有任何犹豫毅然背起行囊。
经过十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当天傍晚,医疗队终于抵达嫩江市,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短暂休整后连夜开始搭建移动方舱实验室。仅用时四个半小时,包含三个负压舱、四个清洁舱的移动方舱实验室便“拔地而起”,并第一时间完成设备调试等工作,随时准备接收样本。
当地医院前来参观移动方舱实验室
创新“流水线”工作模式 日核酸检测量破万
紧闭的隔离门、高速运行的实验仪器、“全副武装”的检验人员……11月3日上午10时,哈医大一院移动方舱实验室里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由于嫩江市开展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随着样本源源不断地送来,检测人员也迅速进入角色,投入战斗。
标本处理、提取、扩增……每一个环节有条不紊、紧密衔接,来自哈医大一院检验科、实验室、护理队伍以及大庆医疗队的队员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整个移动方舱实验就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运转高效有序。从11月3日10时进舱,一直奋战到当晚22时出舱。12个小时内,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高效率且保质保量的完成11310管,共计11万3千人次的核酸检测,在黑河战“疫”前线,再次实现日核酸检测量过万的骄人战绩。
医疗队员正在核酸检测工作中
所有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早在支援巴彦兴隆镇核酸检测时,在当地检测量大,而人手又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关雪副主任果断地提出了优化检测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分组,明确制定分工,形成“流水线式”工作模式。通过采取这一模式,前期标本处理速度得到加快,同时还优化了检测试剂提高检测质量,医疗队的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高,从每日5000管迅速提升到每日12194管的水平。10月3日,仅13小时就完成核酸检测12194管,创造了实验室增量的纪录!
正是凭借过硬的核酸检测实力,在支援巴彦县兴隆镇核酸检测的一个月里,哈医大一院核酸检测医疗队成功完成25余万管核酸检测,圆满完成任务,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力量。
精准“猎毒” 昼夜不停与病毒赛跑
此次哈医大一院支援黑河嫩江市的移动核酸检测医疗队中,有23名检测人员,他们中年纪最大的43岁,最小的23岁。关雪告诉记者,虽然持续作战,队员们的身心都有些疲惫,但每当有任务时,大家都是精神饱满地投入战斗,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个人掉队。“我们的队伍,是一支不怕累、能吃苦的队伍。大家常说,不管到哪里支援,最怕的是没活干,呆着难受。”在关雪看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知道了核酸检测工作,检验人也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被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大家都很珍惜能为抗疫出一份力的机会,因此工作起来也格外有动力。
医疗队员核酸检测工作中
由于医疗队是“流水线式”工作模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岗位。队员关洁主要负责标本的处理工作,每次进仓后,坐在生物安全柜前,单手拧开数千个盖子,戳枪头吸取标本,再打掉枪头。一套流程下来虽然不算繁琐,但要保证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不出差错,注意力必须要高度集中。
负压舱内,队员们在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下,常常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即使浑身湿透,汗水模糊眼罩,也仍然坚持聚精会神地操作。他们昼夜不停与病毒赛跑,精准“猎毒” ,用专业与汗水,在距离病毒最近的战场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疫情防线。
责任编辑: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