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初夏时节,延寿县加信镇金凤村的稻田里总有一个身着迷彩服的身影,他走一会儿就蹲下看看禾苗长势。恰如《垄上行》这首歌曲所唱“与青山白云做伴、以田间地头为家”,这就是驻村帮扶干部王锋的日常工作。
驻村干部王锋。
金凤村坐落在距离县城40公里的延中公路旁,曾经由于地少人多、缺少致富产业,导致贫困户占比较大。王锋来了仅仅一年的光景,金凤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暖的彩钢房窗明几净、清澈的自来水清凉爽口、平坦的水泥路阡陌交错、挺拔的白杨树遍布远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王锋的辛勤付出。
在金凤村,每当村民们提及他时,都会高高地竖起大拇指:“王书记这人直爽,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有板、有样、有范儿。”
王锋在村里建起了木耳栽培棚。
王锋进稻田查看水稻长势。
和蔼可亲的爱民“范儿”
“想要为群众服好务,就要和群众心连心,知道群众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驻村以来,王锋坚持把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村屯路口作为开展好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带领队员们在村屯路口悬挂“扶贫工作队”联系牌、张贴扶贫宣传标语,并经常深入农家超市、村屯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与村民唠家常、交朋友,宣传解读扶贫政策,悉心听取大家对驻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村民们的大事小情记在了自己心里,把一位驻村干部的良好形象印在了百姓心头。
“9月13日,为九台屯宫宝珍办理低保;9月14日,为建设屯李福堂争取困难补助金500元……1月8日,为文信屯窦连福协调贷款2万元;2月7日,为李木铺屯张玉兰孙女捐赠助学金500元;2月8日,为文信屯孤寡老人郭春送去了米面油等春节慰问品……”在王锋的《民情日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为村民所做的生活小事,这点点滴滴中都折射出了一位驻村干部对贫困群众的拳拳爱心。
已年过古稀的臧忠显和老伴在金凤村生活了20多年,子女常年在外地打工,家境非常窘困,且一直饮用邻家的井水。王锋在走访时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300元钱,于去年全国扶贫日当天为臧家打了一眼30米深的水井。在喝上第一口属于自家清爽的井水时,两位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自从正式驻村那刻开始,王锋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扶贫工作上,陪伴家人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妻子患有心脏病,去年住了两次医院,他只在床前陪了两天两夜。
今年3月,父亲突发心梗,王锋连夜奔赴2300多公里外的安徽省太和县老家,待老父亲刚刚下了手术台,他又急匆匆地赶回到村里。
王锋说,每次离开家门的那一刻,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歉意。但是,他在心里总是这样对自己说,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干啊。回到村里,王锋便一头扎进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
“对群众要怀有真情,更要脚踏实地干好每项工作,坚持勤到户、真驻村、敢担当。”这是王锋总结的工作语录。他始终将群众的事记挂在心上,把扶贫作为自己的使命,坚持定期走访和电话巡访制度,随时和村民保持着紧密联系,即使周末坐车回家途中,心里仍然记挂着村民们的大事小情,手机有时更是一路响个不停。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性格以及拳拳爱民之心,让他在村民心中早已成为了“家里人”。
雷厉风行的军人“范儿”
“农田路铺筑砂石3公里用时3天、打自来水井4眼用时7天、凤山水库筑堤800余米用时13天、硬化屯内路7条用时15天、建设木耳栽培大棚3栋用时28天、改造危房60户用时45天……”一个个惠民项目的实施,定格着王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驻村扶贫工作轨迹。
2017年6月,时任哈尔滨市工信委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处副处长的王锋,带着组织的信任和贫困群众的期望,来到了延寿县加信镇金凤村,开启了定点驻村扶贫工作的里程碑。
原本军人出身的他,迅速转换角色和工作方式,不仅发挥着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责任与担当,还变身成了村民贴心而亲切的“王书记”。一心想着给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彻夜思考琢磨金凤村的发展规划,反复研究如何让全体贫困村民过上从未有过的幸福日子。
金凤村常住人口972户24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户466人,任务较重、工作量大。为了准确把握金凤村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王锋带领工作队员遍访了全村每家每户,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决心,对全体村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情况了然于胸。
为了健全扶贫档案资料,王锋更是“5+2”“白+黑”,经常连续加班到深夜,坚持经常走屯串户,坚持田间地头问农情、农家炕头听民声。每日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金凤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个手提包、一本民情日记、一套扶贫政策宣传单、一部帮扶动态管理台账,成了这位驻村干部的特有标配。
“王书记在帮扶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敢想事、能干事、有担当,谋划项目时从不走偏,坚持用好每一分扶贫资金,落实项目时更是雷厉风行。”同其一起工作生活了近一年的延寿县委办派驻金凤村工作队员闻东升深有感触地说。
对待群众的困难,对待村里的事,王锋始终风风火火地忙碌着:“狐狸养殖户杨有富生产的毛皮销路差,他马上对接厂家促其增收7840元;肉牛养殖户臧志超草料处理慢,他马上自掏腰包为其购买了一台价值3200元的铡草机……村屯广播喇叭坏了马上更换、特困群众缺衣少米马上捐赠、村民想贷款发展产业马上协调……”
去年,王锋带领着全体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帮扶责任人和广大村民,在半年时间内就谋划实施了14个扶贫项目,投入各类资金达480余万元,创造了一个驻村干部帮扶工作的“金凤速度”,更彰显了一名转业军人的雷厉风行。
整整一年过去了,王锋已经把金凤村当成了家,把这里的村民当成了亲人,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认真和负责、热心和勤奋的态度,让他俨然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金凤村人。
“这里的产业要用心发展。我曾是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职责所在,退伍决不退志。如今扎根基层,那么金凤村就是我坚守的阵地!”谈起驻村感受时,王锋深情地说。
王锋带领村民修路。
同步小康的勇者“范儿”
“安装路灯200盏,建设休闲广场2处、垃圾处理站5个、3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8000平方米……”王锋凭借一股子勇往直前的闯劲,描绘着金凤村的美好未来。
“一个连产业都没有的村子怎么能富起来?驻村帮扶关键要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必须‘因势利导育产业,夯实脱贫致富源’,围绕稻米加工、禽类养殖、特色种植等符合村情实际的相关产业做文章,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逐步形成产业链条。”为此,王锋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成员又谋划了涵盖基础设施、教育、金融、产业4大类35个惠民项目。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王锋把驻村帮扶同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抓班子建设治好“软”、强化外力帮扶治好“弱”、深化思想教育治好“散”,创新推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模式,以党建升级引领助推精准脱贫,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经验做法在全县驻村工作队中被推广交流。
同时,深化“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按照《关于组织全县党员驻村工作队队员认领“脱贫攻坚”先锋岗的通知》要求,突出“党员干部在行动”,组织工作队全体党员及有能力的农民党员认领“脱贫攻坚”先锋岗46个,为贫困户办理事项107件,解决生产生活资金2.4万元。
“王锋通过与乡镇干部交流、与党员群众座谈,坚持逐家逐户走访、实地查看问计于民,修订完善了《金凤村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金凤村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金凤村党建工作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村里的建设规划了发展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金凤村党支部书记崔连池告诉记者:“曾经的软弱涣散村,现在有了强有力的两委班子,有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我们的贫困村有了希望!”
王锋为村民打水井。
加信镇党委书记赵淑芳介绍说,王锋注重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不断打牢基层组织基础。坚持每周例会制度,不定期召开支部会、干部会、群众会,研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为金凤村强化党建引领、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锋的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赢得了口碑。驻村以来,他先后为金凤村筹集各方资金61万元、为64户村民协调贷款累计221万元、争取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7次、培训村民及致富带头人632人次。同时,走访慰问深度贫困群众200余户次,发放慰问金2.16万元,捐赠米面油等各类物资价值1万余元。
如今,一项项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个个设想也即将变成现实,在驻村的日子里,王锋俯下身子,走田间、爬山头,寻穷根、找出路,金凤村群众看到的是一位驻村干部的乡村奉献,而王锋坚守的是一名党员干部恪守尽职、无私奉献的永恒信念。
责任编辑:翟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