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11-01 13:48 来源:黑龙江网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驻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华。黑龙江网记者 张博 摄
听说我们要采访扶贫第一书记陈华,靠山村的村民像家里来了“客(qie)儿”一样,左邻右舍都兴奋地跑出来想带着我们去找他。
陈华带着工作队和村民一起查看田地里的黄芪。黑龙江网记者 张博 摄
边走边聊,村民们嘴里说的都是陈华的好。这时,一个身着迷彩服、鞋帮上挂着泥、脸晒得黑乎乎、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老大爷热情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礼貌地打了声招呼,打算继续前行。
“这就是老陈!”要不是村民介绍,我们一行三人都没想到眼前的老陈就是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会主席扶贫书记陈华。
他却一脸骄傲地说,“这叫接地气儿。”
靠山村花卉大棚里的鲜花。黑龙江网记者 张博 摄
如果不是因为2015年那个让旁人颇为不解的决定,今年59岁的陈华可能早就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家“看孙子”了。
说起扶贫,陈华可是资历颇深,从2006年起就在基层扶贫,工作过的八个村儿的乡亲们都热络地称他为“政府老陈”。老陈也成了大家的家里人,可在他自己的家却常年处于“真空状态”,等到了2015年9月,陈华又成了绥棱县靠山村的“第一书记”。
那一年,老陈 57岁。同事都忍不住问他,“好好的局工会主席不当,快退休的人了,干了这么多年扶贫,到底图个啥?”
靠山村新貌。黑龙江网记者 张博 摄
等着、盼着,终于到了2017年,老陈扶贫工作期满了,家里人想着终于可以回家了,结果省里又成立驻村工作队。他想都没想就留了下来,这回就连之前一向支持工作的老伴都唱起反调,坚决不同意他继续“窝”在农村,“歇歇行不?顾顾家成不?”任凭老伴儿怎么说,老陈依然留在靠山村,因为这里也是他的家。
这些年,陈华太顾“大家”了。除了跑项目,整天和乡亲们混在一起,五·一、端午和中秋节几乎每一个节假日他都是在村里过的。为了省钱,刷油漆、搬水泥、运材料、下地干活,能自己干的就不雇人,在他的扶贫工作组人人都是力工。
就这陈华还总说:“时间不够用啊,要做的事太多,啥事都加班加点干一点”。
眼下,他最惦记的就是村里流沙地上那一晌多的黄芪,三天两头就得去瞅瞅,看一下长得怎么样,如果成功了,明年这些黄芪不仅能卖不少钱,而且村里原来这些不打粮的流沙地也都能成为“金疙瘩”。
靠山村福山屯村民给驻村工作队送锦旗。黑龙江网记者 张博 摄
采访中,几乎很少能“抓到”老陈,安静地坐下来聊上几句,索性我们更多地听靠山村的村民说说 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老陈”为了了解村民,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跟农户聊,晚上召开座谈会,请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百姓们出主意想办法;
“老陈”给负债60多万的村集体和穷到连村委会牌子都要栓在烟筒上的村子修了道、建了广场、装了健身器材;
“老陈”牵头搭线让自己家的水田通了电,来了水,再也不用每年种地时候犯愁了;
“老陈”让大家发展花卉种植,短短的两个半月就增收3000元;
“老陈”组织起了一支劳务施工队,让大家农闲时候有了来钱道;
“老陈”让当初村里113户275名贫困户减少到了今天的7户14人……
一桩桩、一件件村民记得比老陈还清楚。
靠山村幸福大院。黑龙江网记者 张博 摄
近十年搬了11次家的无房户魏国锋、曹金英知道,没有“政府老陈”自己不可能住进有上下水和卫生间的“幸福大院”;
贫困户史淑春知道,没有“老陈”自己不会走上森林黑毛猪特色养殖脱贫这条路;
田德红也知道,没有“老陈”自己辍学在家的一双儿女很难再走进学校……
能有这些,村民都说,因为他们有个靠谱的扶贫书记老陈。
十月的靠山村已有些许寒意,可村里脱贫致富各项事业却干的越来越红火了,路好了,腰包鼓了,人心齐了……靠山村的变化正在继续着。
责任编辑:翟静
审 核: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