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推荐】“五一”出游人次或破两亿 如何保障 避“坑” 发布时间: 2021-04-29 08:12 来源:黑龙江网综合

  “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有望迎来强劲复苏。出行数据显示,4月30日至5月5日,全国铁路、民航以及道路客流量合计将达到2.5亿人次左右。携程发布预测报告称,今年“五一”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19年“五一”水平,达到2亿人次新高。业内预计,“爆发式出游”有望打造史上最热“五一”黄金周。

  预计全国高速公路易发生拥堵缓行路段主要有:G1京哈高速河北唐山段,G4京港澳高速河南新乡、郑州段,G15沈海高速江苏南通、苏州段,广东深圳段等;预计易发生拥堵缓行的收费站主要有:G4京港澳高速湖南长沙雨花收费站,G25长深高速杭州南收费站,G1503上海绕城高速上海高东收费站等;流量大的服务区主要有:G1京哈高速河北秦皇岛卢龙服务区、唐山滦县服务区,G3京台高速山东济南服务区,G15沈海高速浙江宁波南岸服务区等。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管控、政府部门持续放开出行限制,即将来临的‘五一’小长假有望迎来‘爆发式出游’。”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

  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超7成人群选择跨省旅游。黄金周“迁徙式旅游”盛况或将重现。驴妈妈平台数据也显示,国内长线游预订人气最为火爆。

  不少地方正“开足马力”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文旅消费小高潮,大量文旅消费券等“消费红包”正在路上。

  记者了解到,从5月起,河南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钜惠夏季·火热中原”促消费专项行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将统筹协调全省392家A级旅游景区参加5-8月促消费活动,实行门票免票或者打折优惠,占恢复开放景区的70%。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期间文旅惠民活动形式多样,涵盖全省16地市。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将组织开展特色旅游、文艺演出、艺术展览、非遗体验、亲子互动、文创市集、艺术培训等各类文化旅游惠民活动1000余场次。

  5月1日至6月30日,长沙将在全市举办“夏之恋”文旅消费季活动。活动期间,长沙将整合近3000万元的文旅消费礼包,安排1035万元旅游专项扶持资金,发放500万元文旅消费券,送出价值250万元的3万张红色文旅信用卡首刷礼。

  2021年沈阳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券将于4月29日起,每周四11时发放,沈阳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中国银联辽宁分公司出资200万元。活动覆盖全市文旅产业全场景。“五一”期间,济南将举办“春光济南欢乐五一”主题系列活动,推出绿水青山、文化大观、地道美食等七大版块100多项文化和旅游活动,并发放3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

  “商家超售”“订金和定金”…“五一”假期来临,出游消费时要避开哪些“坑”?中消协28日发布商家不良营销手法专题分析,为明明白白消费支招。

  【超售套券难兑换】部分餐饮、酒店等经营者低价超售团购券、套餐券、住房券等回笼资金,但未在消费者购买时明确告知超售情况和用券限制条件。由于实际预留的兑换名额很少,消费者多次尝试仍无法预约兑换,经营者也无相应补偿机制,从而引发不满。还有一些网络商家故意超售,再以缺货的名义进行砍单,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协意见:经营者销售商品和服务应当坚守契约精神,合理评估自身能力,保证切实履约、有效提供,不应无法律依据进行超售。模糊条件、预期违约,涉嫌消费欺诈,按照法律规定,经营者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混淆订金和定金】订金具有预付款性质,可以随时退款。定金则是一个法律概念,通过“定金原则”对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的履行提供担保,对交易双方都有约束,消费者违约,经营者可以不退定金,经营者违约,应当双倍返还定金。部分经营者故意混淆定金和订金,让消费者预付费用时以为是订金,实际写的却是定金,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消协意见:经营者收取任何费用都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并征得消费者的同意。无论收取的是定金还是订金,经营者都有事先说明义务,并应与消费者充分协商确定。合同中还应显著提示交纳定金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能以订金忽悠消费者交费,却以定金写入合同,要求消费者承担定金罚责。消费者也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仔细查看合同内容,审慎签约。

  【混淆计量耍手段】经营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使商品分量不足;以次充好,有的将“处理品”“残次品”等谎称正品。

  消协意见: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洗脑营销诱消费】在保健品、美容美发、健身、保险、教育培训、摄影写真、旅游等行业,部分经营者通过免费体验、低价体验吸引消费者,然后在体验服务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式”宣传,让其购买高价产品或服务。

  消协意见:洗脑式广告和营销不仅损害消费者体验,也有违社会良好风尚,经营者应当彻底摒弃。消费者对此要提高警惕,面对咆哮式广告和经营者反复劝诱,要保护清醒,果断及时离开,防止误入陷阱。

  【砍价集赞拉人头】打卡转发送课程、打卡返现、集赞免费返现、好友助力砍价等营销方式广泛存在于餐饮、票务、教育培训等领域。部分商家诱导消费者转发链接、图片,通过天天打卡、收集好友点赞、邀请好友“砍价”等方式低价销售或者赠送产品或者服务。消费者按要求参与,符合活动要求兑换奖品时,经营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兑换,引发消费纠纷。

  消协意见:经营者的转发、集赞等活动,目的是利用消费者帮助其营销,以扩大知名度,提升人气,吸引客流。经营者拒不兑现承诺,甚至擅改规则,只会引发负面效果,失去人心,得不偿失。消费者也要珍惜自己的社交资源,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要为了低价诱惑“贱卖”相关信息。

  【盲盒等“概率”营销利用人性弱点】盲盒经济、网络游戏抽奖等通过概率、算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盲盒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玩具、餐饮、机票、网络游戏、活体动物等各种类型。

  消协意见:“概率”营销可能助长投机心理,使消费者深陷其中,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很大。经营者不得滥用其掌握的消费大数据,暗中修改中奖机会。建议有关部门高度关注此类问题,加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切实规范概率营销。

  (综合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