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昆明石林、大理洱海、丽江古城、红河梯田、版纳雨林、香格里拉等众多美景的云南,念湖原系算不上什么“胜景”的一个穷乡僻壤所在。紧邻念湖的杨梅山村,2006年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30元。如此一个藏在乌蒙山深处的贫穷落后所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自然很少有外地人关注。
然而,近年来“念湖”美名却声名鹊起,趋之若鹜的人是越来越多。
何也?鹤也。
这正应了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记者第一次注意到“念湖”这个名字,还是2019年3月。
那次,我去到滇西保山,在高黎贡山上的百花岭采访当地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发展观鸟游脱贫致富的事。在村民为各地观鸟游客搭建的观鸟棚里,我偶然听到有一位从外省来“打鸟”(摄影圈对拍鸟的统一戏称)的人说起“念湖”。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酷爱摄影的我也加入到了“打鸟”摄影队伍中,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听到鸟友不断地谈及“念湖”。
就这样,念湖,在我心目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观鸟胜地,大有不去念湖“枉为鸟友”之感。
为了迎接联合国COP15大会,当记者2021年3月在昆明市寻甸县山野中第一次拍过黑颈鹤后,便开始想象着念湖黑颈鹤的壮观景象,期待着早日去那里“朝圣”。
时间慢慢地推移到岁末12月的21日,虽然正赶上冬至,但春城暖阳高照,蓝天白云。上午10点,我们一行3人从昆明驱车踏上了去会泽县的路程。行前,我们特意查了天气预报,念湖当日是大晴天,气温最高达11°、最低1°,22日预报为多云有小雨,还不算太冷。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渐渐进入了会泽地界。透过车窗,可见远处的乌蒙山脉被朵朵白云缭绕。
隶属于曲靖市的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交界,因境内的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也素有“天南铜都”的美誉。会泽历史悠久,秦汉时为古夜郎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云南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的唐继尧先生正是会泽人。
遥想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进抵会泽,这些英雄好汉可是靠一双铁脚板从江西走进云南的。有感于此,遵义会议后重回中央核心领导层的毛泽东同志,在他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中激情澎湃地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金句,就是当时红军在云贵乌蒙山区艰难行军打仗的真实写照。86年后的今天,我们得以舒舒服服地坐着越野车迅速驶抵会泽,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呀!
大约在下午1点多,我们到达了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大桥乡。在向保护区管护局报备后,每人匆匆吃了碗面条,带上配有长镜头的单反相机、三脚架,我们就往湖边走,迫不及待地想先踩一下拍摄地点。
打开手机上的“指南针”,我注意到,海拔标尺显示当地为2457米,名副其实的高海拔地带,比昆明高出了约600米,怪不得我有点头疼感觉,应是正常的高原反应。
冬天的太阳对山里人来说,宛如天降暖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不一会儿,背负“重装备”的我,就背上出汗了。在一位乡村护鹤员的指点下,我们来到了念湖大坝。说起来,念湖并不是一座天然湖泊,而是一个人工修建的水库,或许是受当年“大跃进”影响,抑或是盼望快速改变这里的落后贫困面貌,所以当时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跃进水库”。没想到,后来有驴友到此游览,发网文将其改名为“念湖”,从此,随着观鹤热的兴起,“念湖”的名字就渐渐广为人知。还有一说法是,这是为了赞美终生只维持“一夫一妻制”的黑颈鹤,思念失去的伴侣而命名的。这样,原水库名字理所当然地被忘记与取代。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初兴建水库本意是为了灌溉周边山坡上的农田,谁承想,天长日久,竟涵养出了一大片水草丰茂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候鸟前来越冬觅食,也使得念湖名扬四海。
树立在念湖大坝上的一块宣传牌介绍说,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中部,距县城54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年平均气温只有9.8摄氏度。区内有大桥、杨梅山、李家湾、磨盘卡和地得卡5个村委会。2006年2月这里被划为国家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2910.64公顷。现有鸟纲动物179种,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黑鹳、中华秋沙鸭等越冬水禽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环境。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每年到保护区越冬的鸟类达3万余羽,是云南省越冬水禽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冬候鸟越来越多,今年目前飞来的黑颈鹤已有1200多只,比往年同期增加了100多只。”正在记者取景试拍时,保护区管护局的周朝祥副局长前来与我们汇合。他简单介绍了一下黑颈鹤保护情况后,建议说:“黑颈鹤一般早晨和傍晚比较集中好拍,现在这个时间大都去别处了,你们可以先回去休息一下,5点后再来拍日落时的黑颈鹤。”
好在大坝距离我们的客栈不远。于是,大家同意回去小憩。不到4点,我便坐不住了,忙叫上2个同伴,带上专业摄影装备重新走去念湖大坝。此时,大坝上已经云集了一批观鸟摄影爱好者。
各自选好位置,我们支起三脚架,架好了照相机,开始拍摄。
对摄影而言,晴日里下午4点后的光线最好,片子的色彩会很好看。为了追求不同视角,在大坝上,我们扛着长长的三脚架,时不时地变换位置,用长焦镜头拍下了在此越冬之黑颈鹤、斑头雁、苍鹭、灰鹤、鸬鹚等觅食、追逐、飞舞的一个个美丽瞬间!
有着“神鸟”“吉祥鸟”“爱情鸟”美誉的黑颈鹤,全世界只有咱中国才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湿地,是地球上唯一在高原生长、繁殖的鹤类。在中国古老而传统的鹤文化中,仙鹤更是一直倍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也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诞生于春秋时期、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记载。过去由于忽视保护,它曾经被列入“濒危”动物,如今由于受到了多年的严格保护,已经改成了“近危”,但它仍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念湖,有山林,有湖水,有湿地,四周大片土地种植了黑颈鹤喜食的玉米、土豆、苦荞,鸟食充足且多样,当地的村民如今都已经懂得爱鸟护鸟,可以说这里已发展成黑颈鹤十分完美的越冬栖息地,从1986年的21只增加到如今的上千只以上也就顺理成章了。近些年来,从云南省、曲靖市到会泽县、大桥乡等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为黑颈鹤等候鸟越冬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各种候鸟越来越多,念湖成为名副其实的“鸟之乐园”。
听闻念湖日出别有韵味,于是,为了拍摄日出中的黑颈鹤,第二天清晨,我们便早早起床。顾不上吃饭,匆匆刷牙洗脸,穿上厚冲锋衣,背着三脚架、单反相机等装备出门了。
冬季的高寒山区,天亮得晚。虽然已经是7时,天也才蒙蒙亮,圆圆的月亮孤悬空中,气温只有1°,在走过湖边木头栈桥时,前面一位同伴用手电筒一照,发现桥上、地上的霜已经变成了冰碴子,确实有点冷。好在昨晚睡了一觉的我,此时或许因即将到来的日出而兴奋,已全然没有了头疼感觉,满脑子想的都是要怎样拍好日出之鹤。
穿过寂静的山村,听着鸡鸣狗吠,我们摸黑来到湖边山坡。经过观察比较,我选定一处视角理想处架起照相机,开始调焦构图,边拍边等。
看了一眼我带夜光的智能手环,发现从7时30分左右,远方的天边开始变得微红,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红;7时59分起,太阳探头探脑地一点点从远山背后上升。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我在其他地方见到的所有日出。在整个日出过程中,它有山有水,且有缕缕乳白色雾气飘荡,更可贵的是不时有黑颈鹤及其他野鸟在霞光中飞舞,显得非常丰富多彩,也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但见,红日、飞鹤、远山、湖面、枯树、雾带,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与此同时,为美景亢奋的我,以每秒11幅片子的高速摁下了快门,山野里仿佛只有我们如机关枪扫射般的相机快门声在回荡。
直到8点半,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了日出拍摄。
此行念湖,我们一行3人都收获满满。于我而言,创下了我摄影30多年来单日内拍片数量的新纪录,在一天的时间里我用单反相机、手机一共拍摄了3400多幅(组)照片与视频。我所发布的念湖黑颈鹤微博总阅读量也突破了48万。时至今日,当我每次在电脑上回放念湖那些照片,我依然抑制不住对一个个绝美画面的激动之情。
念湖,果然名不虚传,确实值得一去再去,令人难以忘怀。我期待,将来某一天,我还会再去念湖拍鹤、赏美景!
责任编辑:刘勇泽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黑龙江网报料热线:15603667008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