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奋进新时代·追逐四季的人丨17年25次 王建男的北极“漂流” 发布时间:2022-12-19 16:41 来源:黑龙江网

  在哈尔滨新闻界,大家对王建男这个名字多少都有所耳闻。

  1950年出生的他,当过搬运工、农民、中学教师。1976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从最基础的摄影记者、评论编辑干起,直至总编辑、社长。1999年11月,经中国报业协会推荐,他成为登上联合国总部大厦讲坛的第一位中国报人。

  2001年,王建男辞去哈报集团社长职务,去了一家境外上市公司,后受命担任华夏时报社社长。5年后,他离开上市公司去了加拿大,并在那里创建了第一家华人网络电视台。

2014年12月,作品《鲸湾·2013》在北极理事会主办的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得人文类冠军

  2005年10月11日,那是王建男和妻子吕晓琦第一次“闯入”北极的日子。

  那一年,他们一个55岁,一个51岁。同大多数人一样,起初不过是出于猎奇,向往着传说中的冰山、白熊、狗拉雪橇,以及住雪屋穿兽皮的爱斯基摩人……与其说好奇北极的真实样貌,倒不如说只是为了印证自己脑海中幻想的那个北极。

  然而,幻想在现实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当两人一路辗转终于抵达加拿大的北冰洋边时,见到的“酋长”竟然头戴棒球帽、身穿夹克衫、还开着SUV。

“酋长”先生

  在这次为期一周的旅行中,他们从温哥华出发,途经白马、伊奴维克、图克;飞越北极圈,踏上北冰洋,见到了冰核丘;进入了北极土著因纽特人的部落,受到酋长的接待,生食冰鲜的鲸皮脂;沿着阿拉斯加公路自驾,考察了海拔3000多米的极地保护区克鲁瓦尼……

  7天6夜下来,三段航班、住宿、租车、加油、税费等,所有费用折合人民币不到20000元,人均不到10000元。也正是基于这次经历,在之后的行程中,王建男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每次行程人均保持在15000元左右。

  通常来讲,在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的北极地区,大巴已经深入到包括北冰洋沿岸的绝大多数聚落,火车也可以抵达北纬68度以内的许多城镇。因此,有计划地选乘大巴或火车,可以比自驾更省心、省钱地到达目的地。而在格陵兰以及北美和俄罗斯的北极地区,村落之间常常相隔几百公里,没有公路相连,唯有夏季一两个月的海运,其余时间只有一种选择:乘民航班机。但越往北,航班越少,票价越贵。为了一张打折机票,王建男等待过2年。

卡纳克

  至于摄影器材就更大众了,王建男始终坚持“一机走天下”,十多年的基本配置就是佳能5DII+28-300mm变焦头,街上那些喜欢拍照的大叔一般用的就是这个,用他的话来说,纯纯的“发烧友”级别器材。

阿拉斯加

  其实,刚开始“环北极”时,王建男和妻子也对未来的预算缺乏信心,迫切地希望得到投资。只不过,正是这样的“穷游”给了他们信心和底气,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踏踏实实地在北极走出了25个回合,今后或许还有更多。

北极熊

北极狐

林地驯鹿,加拿大育空野生动物保护区

  提到北极,王建男有太多故事可讲。

  洛里诺,2017年7月19日,凌晨5:15,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地点和时刻。

  距离出发去机场还有不到5个小时,王建男被叫醒,一同随楚科奇人去猎鲸。

合围捕鲸

  天阴得像一口锅底,还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目之所及只有天际线泛着些许日光。海面上,6艘猎鲸艇随着目标此起彼伏,时聚时散;岸边的高坡上还设置了鲸踪观察哨,一旦发现鲸鱼的动向便用对讲机和小艇联络。终于,在经过几次的擦肩而过后,7:06,又一头灰鲸出现,近在咫尺的0141号猎鲸艇果断投出猎矛,一举击中!照相机抓拍到了这一珍贵的瞬间。

果断投出猎矛,一举击中!

  吃痛的灰鲸剧烈挣扎着,搅起汹涌的波涛,0141号艇甚至一度消失在海平面以下。天翻地覆间,其余几艘小艇迅速围拢,轮番投矛对灰鲸进行牵制。一直处在外围的王建男看着眼前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儿。十几秒后,球形浮标上长长的绳索完全脱离了船体,0141号艇也重新浮现在海面上。

身中数矛的灰鲸

  7:09,四艘小艇和王建男乘坐的“观察员”艇陆续调头,撤离到距离作业区大约500米外的地方。不多时,作业区内传出一声闷响——是枪声。身边的楚科奇人有的已经悠闲地掏出烟卷,王建男则在心里一下一下数着枪响。

  36记枪响过后,灰鲸在7:24彻底死亡。

  海猎人们肃穆地围绕在鲸的周围,那既是在心底感恩上天赋予他们权柄,能从大海取来丰盛的食物,更是为灰鲸举行的“追思会”。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建男依然感慨万千。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在王建男夫妇近17年的北极行摄里常常出现,王建男把它们写到了自己的“北极日记”里,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他的故事,看见一个真实的北极。

  对于王建男而言,更让他关注的,永远是北极的人和文明。

  “北极的原生态,比如冰川、气候、动物这一类直观的内容,在我第三次去北极的时候就已经没什么神秘感了,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了原住民身上。因为我突然意识到,北极最可怕的变化不是气候,而是文明,或者说,北极人类生存状态的急速演变更值得关注。”

渔夫克劳斯·拉斯姆斯。伊卢利萨特,格陵兰

德米特里和妹妹娜塔莉亚在帐篷外的雪地上生食鹿肉、生饮鹿血。《最后的游牧》获加拿大摄影公开赛最高特别奖

  诚然,千百年来北极原住民都沿袭着游牧狩猎和采集的生存模式,可到了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北极各国政府或主流社会先后以不同的理由,对游牧(游猎)状态的原住民实施了集中定居甚至强制搬迁的同化行动。新的定居点多数是政府建造的廉租房,房租微乎其微,水电费几乎为零。学校、超市、护士站、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有些部落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从原始文明跨入了现代文明的世界。

伊努维克的廉租屋,加拿大西北领地

  只可惜,安逸的代价是那么惨重。

  人的定居首先意味着与动物的分离,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瓦解“游牧”二字的根基。王建男曾跟随一位猎人去猎海豹,那天光是从定居点出发去找海豹就花了2个多小时。抵达的时候,人和雪橇犬皆是精疲力尽。而如今,随着猎物越来越少,坚守传统的猎人也越来越少,职业猎人成了穷人的代名词。

用两个T形的木架撑起白色的织物,然后将猎枪从这个布制的盾牌中间探出去——这是因纽特猎人猎海豹的必备品,目的是让猎人接近海豹时更具隐蔽性,避免惊跑海豹。英文将这个白色的布框译作盲板(blind)

出村狩猎的狗拉雪橇。卡纳克,格陵兰

  同化带来的另一项冲击就是母语的流失。当年在同化政策下,寄宿学校里只许讲官方语言,不许讲母语,几十年过去了,老一辈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无法准确地和孩子们传授因纽特的历史和生存技能,孩子们则因为顺从了社会大环境的教育体系,根本不会说本族的方言。原本应该几世同堂共享天伦的家,也因为“开不了口”成了这些老人最想逃离的地方。

剑桥湾,加拿大

  语言的泥沼困住的不仅是老一辈人,还有青年一代。对于许多因纽特年轻人来说,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是现代社会的“边缘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致使许多因纽特人选择了酗酒、吸烟,乃至吸毒。2004年的某项调查显示,12年间,因纽特成年人使用大麻的比例从38%上升至60%。

把教堂修成雪屋的模样,表达了因纽特人对原生态的神圣纪念。伊努维克,加拿大

因纽特猎人阿列克·奥卡寇克在一块鲸皮上雕刻北极熊。巴罗,阿拉斯加

身穿传统服饰的波利塔·斯坦斯科夫。 纳尔萨克,格陵兰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文明纠结录》,里面就提到了我主要纠结的两点。一个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不对,到底什么才叫美好生活?另一个就是主动帮助他人实现理想对不对?中国有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想或许‘己所之欲’也千万不要‘强施于人’。”在他看来,这些是“很终极性的问题”,尽管现在回答不了,但他愿意不断去挖掘,去求索。

大奴湖乔里弗岛。加拿大西北领地

  17年来,王建男25次进入北极,踏查了北极8国的186个定居点,成为世界上踏查北极原住民聚落最多的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2015年,北极圈论坛举办期间,《中国与北极》摄影展同时在冰岛举行,这是中国外交部首次为中国摄影家在海外举办的个人作品展。除此之外,他还在国内外举办过20余场《生命·北极——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作品展》。

《中国与北极》摄影展

荒原麝香牛,派力山,加拿大努纳武特领地维多利亚岛

镶金属牙的因纽特顽童。庞德因莱特,加拿大奴纳武特

  近两年,疫情拖住了王建男去北极的脚步,也终于让他得以静下心来整理此前所有的旅行记录。问及可以重启“环北极”后的第一站想去哪里,他毫不犹豫地说,阿勒特(Alert,82°28′N 62°30′W)。那是全球最北端的人居点,但永久居民数量为0,只有几名阿勒特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临时驻扎在那里。

  近百年来,在盛传“地球变暖”的时候,那里终年结冰,不能通航。但有文献记载,1875年到1876年,乔治·纳莱爵士曾率领船队在此过冬,这说明当时那里是融化通航的,进而证实,100多年前北极的气温比现在更高——这是对“地球变暖”学说的一个反证。

  “我想亲眼看一看它。”

  (记者 曲立伟 王永吉 贾博)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单志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