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健康

跑马拉松要“当心” 发布时间:2025-04-14 09:48 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原创 燕声 保健时报

  春暖花开,也是适合户外运动的时间,各地开始出现形式多样的马拉松比赛。生命在于运动,但也要注意别让运动威胁生命。近日,美国埃默里大学和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基于3000万名马拉松参赛者的数据发现,参赛者应注重心血管疾病筛查。另外,优化赛事医疗配置能有效改写生死结局。论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PART.01

  中老年跑步应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研究人员基于一项数据库,回顾性地分析了2010—2023年间美国马拉松和半马拉松赛事中的心脏骤停病例,共涵盖近3000万名参赛者。从研究结果来看,在这些完赛选手中,出现了176起心脏骤停事件,涉及127名男性、19名女性,还有30人性别未知。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马拉松参赛者心脏骤停发生率几乎是女性的6倍。全程马拉松赛事的心脏骤停发生率是半程马拉松赛事的2倍。建议中老年参赛者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研究人员进行的病因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肥厚性心肌病,其曾被认为是长跑赛事心脏骤停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在2010—2023年间,肥厚性心肌病导致的心脏骤停病例仅占7%,中暑导致的病例占6%。

  可喜的是,总体来看,2010—2023年间心脏骤停导致的参赛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每耽误5分钟,死亡风险便增加20%。这提示,赛事组织者应加强健康监测和急救资源配置。

  PART.02

  高强度运动可能使猝死风险升高

  以往就有研究显示,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尽管其绝对风险很低,高强度的运动也可能会使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

  有回顾性研究提示,国人发生的运动相关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男性风险显著高于女性,相关的运动项目包括长跑、田径、篮球和足球等。

  北京医院汪芳教授牵头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从专业角度提出防控运动相关心血管意外的建议。共识指出,对于初始运动、新发症状、拟提升运动强度的人,推荐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进入相应的评估流程。

  运动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也曾建议,所有拟参加规律运动的人员,在开始运动前均应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低风险人群可无需特殊评估。高风险状态是指:由于合并有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或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显著高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的状态。针对高风险人群,直接进入初级评估。经初级评估阳性者以及所有高风险人群,建议进入中级评估,行心肺运动试验检查确定体能状态及进一步评估。总之,早期识别风险,进行预防,每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是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最有效的手段。

  PART.03

  早期识别风险合理急救能降低死亡风险

  那么,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如何应对?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如果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血压波动、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心绞痛等,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在下一次运动训练时,针对上次情况,酌情调整运动方案。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则需要医学咨询。

  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心源性猝死。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每次运动前进行症状评估,早期识别风险,进行预防。但是一旦出现了心源性猝死,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进行呼叫和求助的同时,尝试进行心肺复苏。多项研究均证实,旁观者心肺复苏,是唯一能提高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的因素。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如果现场配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旁观者可以连接,识别有无心室颤动发生。可见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普及也很重要。

责任编辑:姚楠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