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宾县桃李高级中学的校园里,高三毕业生谭宇菲的父亲紧紧握住党支部书记吴艳菊的手,这位朴实的农民几度哽咽:“孩子入学时成绩不理想,现在能考出443分,多亏了学校的培养……”三年前,当这个来自建档立卡家庭的女孩踏入校园时,学校就为她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免除全部学费和住宿费,安排教师“一对一”辅导,建立成长跟踪档案。如今,这个曾经内向的女孩已经能自信地说出“立志回报学校”的梦想。
这所建校仅三年的年轻学校,从2022年疫情期间破土动工到2025年首届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正在用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诠释着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桃李之道”。
特色育人: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成长路径
清晨6:30,晨光中的桃李中学校园已经苏醒。学生们整齐列队晨跑,俄式风格的建筑群中回荡着青春的口号声。高一一班于洋说:“主科课程时间科学合理,每周末都安排有拓展课和社团活动时间,像中医社团、羽毛球社团、辩论社这些我都很喜欢。”
这种科学的时间安排源于学校“精准育人”的理念。高一历史老师李格格对此深有感触:“‘培优补弱’让课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不断突破思维边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能在小步快走的辅导中夯实基础。”她发现,实施分层教学后,班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曾经对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渐渐找到了节奏,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次数多了,课后追着讨论问题的身影也常见了”。
高一三班陈建涤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理解:“它最棒的地方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在‘刚刚好’的节奏里前进。像我这样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可以在课程里接触到更深度的内容和更有挑战性的思维训练;而需要更多巩固的同学,也能得到老师非常细致的基础讲解和反复练习的机会。”
“作为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桃李中学在安全管理、饮食健康和日常生活方面的管理让我们非常放心。孩子以前不会叠被子、洗衣服,现在不仅能自己打理,还学会了和室友分工合作。”高一三班安犇泽家长对学校的寄宿管理很满意。
在校园的多功能报告厅里,一场特殊的表彰会正在进行。谭宇菲的父亲作为家长代表上台发言:“学校对我们孩子这么好,我们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学校要是有啥活儿需要帮忙,尽管吱声……”台下的吴艳菊书记回忆道,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对谭宇菲这样的学生,“不仅在学业上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更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教师成长:专业发展的“双引擎”模式
在宾县桃李高级中学的教师办公室里,墙上那张“师徒结对”名单熠熠生辉,这正是学校融合衡水模式后,构建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生动写照。高一年级主任施松介绍道:“我们借鉴衡水总校的成熟经验,打造了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除了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邀请名师举办讲座,更会常态化选派教师前往衡水总校沉浸式学习。而‘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模式,更是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手把手传授衡水式教学精髓,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高一历史老师李格格对此感触颇深:“衡水总校的‘教师跟岗培训’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教学视野。在跟岗过程中,我们全程参与优秀教师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环节,亲眼见证他们如何将新课标理念与衡水特有的教学节奏相融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回来后,李格格将学到的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课堂中,“就像衡水老师那样,用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拆解知识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又快又透彻,课堂效率明显提升。”
学校党支部书记吴艳菊表示:“融合衡水模式后,‘师生最重要’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教师培养上,我们不仅选派各科骨干教师常驻学校任教并指导教学,还参照衡水标准设立了教师研培指导中心和教学质量督导检测团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撑。”高二精英班黄锦依的家长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如今,学校注重家校沟通,除了常规家长会,班主任每天都会在群里分享孩子的课堂表现和生活片段,遇到特殊情况还会单独打电话沟通,这种‘事事有回应’的衡水式服务态度,特别让人暖心。”
在教师职业发展方面,学校更是将衡水模式中的人文管理理念落到实处,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施松主任说:“学校管理借鉴衡水经验,特别注重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及时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在具体安排上,学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参照衡水的科学排课方式优化排课制度,提供灵活的调课机制,保障充足的午休时间和舒适的休息空间,让我们能卸下后顾之忧,将更多精力聚焦于衡水式高效教学和学生的全面成长上。”
面向未来:扎根龙江的教育实践
漫步在桃李中学的校园里,19.4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让整个校园显得开阔大气。学校党支部书记吴艳菊站在行政综合楼前介绍:“作为黑龙江省‘百大工程’重点项目,我们从规划之初就肩负着打造龙江教育新标杆的使命。校园不仅拥有2栋教学楼、124间智慧教室、3栋学生公寓和1.5万平方米餐饮楼,更配备了行政综合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及400米环形塑胶操场。”
但比硬件设施更珍贵的,是学校深植于心的教育理念。“融衡水理念,创桃李特色”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基于本土实际的教育创新实践。学校党支部书记吴艳菊解释道:“我们始终立足宾县地域特点与学生成长规律,将衡水模式中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方法,与本地学生的认知习惯、地域文化底蕴以及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深度融合,最终指向‘低进优出,优进尖出’的培养目标——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实现跨越式成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突破潜能边界。”
在课堂模式的革新中,这种融合体现得尤为鲜明。学校在借鉴衡水高效课堂框架的基础上,更强调启发式互动与乡土情怀的双重培育。“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衡水式的高效学习方法,更要让高标准的学习要求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充满人文温度和地方特色。”这种理念下的教学实践,正让“低进优出,优进尖出”的目标从愿景变为现实——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重拾学习信心,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优秀学生则在深度探究中拓宽思维边界,不断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高一一班徐浩家长对学校的“严管厚爱”理念很认同:“当初选择桃李中学,主要是看重学校‘严管厚爱’的办学理念和全封闭寄宿制的管理模式。孩子入学后,变化特别明显:以前在家总爱熬夜玩手机,现在作息规律,学习主动性强了很多。”这种严格管理与个性发展的平衡,正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吴艳菊说:“我们认为,严格管理是营造良好学风、保障教育公平、培养学生自律品格和规则意识的必要手段,但同时要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构建涵盖科技创新、艺术体育、传统文化、劳动实践等多元社团和选修课程体系。”
如今,这所年轻学校正朝着“打造具有全省典范、全国一流的高质量中华名校”的目标迈进。依托哈尔滨1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为县域提供6000个优质学位。在教学楼前的校训石上,“厚德、弘毅、敦学、笃行”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见证着这所学校不断前行的脚步。(记者 石启立)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