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08 09:26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农机装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推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也是新型农机应用推广大省,农机覆盖率达到99.2%。全省农机产业上半年实现产值16.4亿元、同比增长20.1%。《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现代农业新“机”遇》,今天来看一批扎根龙江的农机企业正打响一场酣畅淋漓的“国产突围战”,在黑土地上写下“中国智造”的答案。
这几天,在佳木斯骥驰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里,一场关乎“毫厘”的较劲正在进行。企业自主研发的300马力油电混合动力拖拉机刚下线,调试进入攻坚阶段。
“毫米级较劲”,这是国产拖拉机向世界核心技术高地发起冲锋的坚定姿态。从90年代修小马力拖拉机的国营厂,到如今牵头成立“黑龙江省拖拉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骥驰走过的50年,正是龙江农机从蹒跚跟跑迈向并肩齐驱的壮阔征程。锚定新能源赛道,25名从车间里摸爬滚打的老工程师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向高端农机的“卡脖子”难题发起猛攻。
几十公里外的重兴科技,正以“填补空白”的魄力,开辟另一条攻坚战线。企业自主研发的十几台鲜食玉米收割机一字排开,这些“钢铁巨无霸”即将奔赴全国各地。
“一机难求”的火爆背后,曾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卡脖子”之痛。2013年企业成立之初,农户们还在靠手工掰玉米,日收不足一亩;而进口收割机价格动辄百万,关键零部件更时刻面临被“断供”的风险。让中国农民用上自己的收割机,成了重兴团队融入血脉的执念。
从“手掰肩扛”到引领“鲜食玉米收割革命”,重兴科技以自主创新填补了国内特种农机的空白,为全国鲜食玉米主产区的机械化采收提供了“中国方案”。而在农机智能化这场更高维度的竞逐中,能否自主掌控数据“神经中枢”,更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正值夏管,德沃科技的车间里,秋收用的电驱播种机已经进入密集排产期。谁能想到,这个国产农机的中间力量,曾因国外“远程锁机”的威胁,险些夭折在初创期。
改变,始于七个人的“卧薪尝胆”。作为省农机院孵化的初创企业,德沃起步时一穷二白,却怀揣“掌握农业数据命脉”的坚定信念。最艰难时,办公室都是借的,却毅然将70%的资金砸向研发。明星产品电驱播种机的攻关之路,一走就是七年。
如今,德沃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装备已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销量榜首,液压方捆机、全齿轮圆捆机正将进口品牌一步步“挤”出赛道。
掷地有声的宣言,正是龙江农机人“技术突围、逐梦全球”的铿锵共鸣。锚定“卡脖子”环节持续攻坚,近两年突破核心技术数十项,催生17个省级重点新产品。如今,龙江“智造”的高性能播种机、智能终端监测设备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跻身全国第一梯队。这份蓬勃的创新势能与广阔前景,吸引了国际巨头凯斯主动落子哈尔滨推进深度本土化。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凯斯纽荷兰工厂的总装车间,大马力拖拉机变速箱国产化生产线,正全速推进关键试制攻坚。
从昔日“敲敲打打”的国营小厂,到执掌核心技术的创新先锋;从被“卡脖子”时的扼腕之痛,到实现100%国产化的底气充盈;从依赖进口的被动追随,到引领细分市场的主动领跑……黑土地上这些“突围尖兵”的故事,深刻诠释了自主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跨越的必由之路。它们用行动证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让中国农民用上更可靠、更自主的“铁牛金戈”,才能把大国粮仓的根基筑得更牢。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