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9-17 09:02 来源:龙头新闻
秋风拂过,乌苏里江畔的群山已是层林尽染的“五花山”景致。在双鸭山市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这份静美的图景正与一种别样的火热交织在一起。
游客们漫步在村里的“关东风情”主街上,“花布墙”“柴火垛墙”以及十几个“民俗小屋”仿佛在诉说着关东的百年往事;各家农家乐的袅袅炊烟里,飘出的是铁锅炖、杀猪菜的诱人香味,在清冽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多年前还是一个产业单一、经济滞后的边陲小村。从沉睡到唤醒,从落后到振兴,小南河村是如何走上“以文铸魂、以旅兴业”的振兴之路的?
小南河村街景
固边之魂:以“根”铸魂,让乡愁有寄托
小南河村的第一步,就是深挖脚下土地的文化根脉,为村民和游客找到精神归属。
村里精心规划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的不只是一个个景点,更是一段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沿着先辈战斗过的足迹前行,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仿佛就在眼前。
走进“脱贫攻坚故事馆”,一幅幅纪实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生动地再现了村民们勠力同心摆脱贫困的奋斗史。这里,是边疆儿女红色血脉的源流所在。
如果说红色文化是村庄的“风骨”,那么农耕文化就是它的“血肉”。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将那些曾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乡村符号一一唤醒。
一面墙,用上百块东北大花布拼接而成,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淳朴热烈的年代;一垛墙,用山林里的秸秆和枯枝精心码放,传递着丰收的踏实与温暖。老磨盘、旧火炕、石板路……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活化石,成为游客们最爱的拍照背景,更让久居城市的游子,找到了安放乡愁的地方。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活用。村里持续举办的“二月二开耕节”“登山节”“年猪节”等特色活动,将古老的民俗重新注入了现代的活力。尤其在“年猪节”,全村人齐上阵,杀年猪、灌血肠、炖酸菜,那种久违的人间烟火气,不仅让游客体验到最地道的关东年味,更让村民们在共同的劳作与欢庆中,重拾了邻里守望的传统温情。
当红色基因、乡土记忆和民俗烟火被重新点亮,边疆就不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让人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固边”最坚实的文化根基。
村里的“农机记忆园”
兴边之翼:以“融”兴业,让乡村活起来
文化是“魂”,旅游就是让灵魂飞翔的“翅膀”。要实现“兴边富民”,必须走产业融合之路。
起初,看到一家农家乐火了,村民们都想跟着学。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大家不搞同质化竞争。“咱们不能都卖一样的东西,那叫内耗!老王家‘关东八大碗’是招牌,你就主打牛肉馆,他家专做羊汤馆……大家错开来,整个村子才能火起来!”村党支部副书记徐聪说。
在这种“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引导下,铁锅炖、杀猪菜、火锅等6家不同主题的农家乐沿街排开,形成了“家家有特色、户户有招牌”的良性市场环境。
产业的融合,不止于餐桌。村党支部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发展“农家乐+民宿+菜园采摘”综合体。游客白天在菜园里亲手摘下带着露水的黄瓜、番茄,中午在农家乐的餐桌上就能品尝到这份新鲜;晚上住进温暖的火炕民宿,体验一夜好梦;临走时,再带上“小南河农家特产”“小南河年货好礼”等特色农产品。这条“吃、住、游、购”全链条增收的路径,让游客来了有得玩、有得吃、有得带,也让村民们真正在家门口端稳了“旅游碗”。
新时代要有新思维。村里请来了“90后村官”、网红主播,通过直播带货,将小南河的笨鸡蛋、黏豆包、山野菜卖到了全国各地。数据显示,2024年,小南河村的线上订单占比已超过60%。通过深度融合,小南河村让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每一次网络点击,都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让边疆成为充满机会和活力的热土。
小南河村
稳边之基:以“党”聚力,让百姓安下来
边疆要稳,根基在人。所有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到富民、安民、稳民上,而村党支部就是实现这一切的“主心骨”。
小南河村紧紧围绕全县实施的争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型”红旗村党组织和争当“五星级”党员的农村党建“双五”工程,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全村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村民董连营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自己单干,刮风下雨都怕没客,心里没底。现在加入了村里的旅游公司,党支部牵头带着我们干,年底按股分红,感觉是全村人在一起干,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这份踏实,清晰地写在一组数据的对比上:2015年,小南河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跃升至2.1万元。全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们一张张朴实而满足的笑脸,是他们谈及未来时眼中闪烁的信心和光芒。
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是这份努力的最好见证——“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这些荣誉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成功,更是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胜利。
小南河村党支部通过创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发展的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每一位村民,让大家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安心、安身、安业。这,就是最坚实、最持久的“稳边”屏障。
小南河村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立足乡土的“创造性转化”。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本:在扎实开展党建工作的坚强引领下,完全可以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振兴的资本。
这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振兴之路,不仅让小南河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更多边疆村庄,照亮了通往共同富裕和长治久安的前行方向。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