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耀边疆|在这里,“党建红”与“生态绿”奏响振兴乐章

发布时间: 2025-09-30 08:20  来源:龙头新闻

  鸵鸟在薄雾中踱出闲适的步调,孔雀抖开锦屏与朝霞争艳,火鸡的啼鸣划破宁静——这不是动物园,而是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富特采摘基地的清晨序曲。游客的脚步惊起草叶上的露珠,他们的目光越过禽舍,被连栋大棚里蓝莓与樱桃的饱满果实吸引。在这里,“采摘”不再仅仅是果实的收获,更是一场与生机勃勃的田园的“对话”。

采摘基地里生机勃勃

  目光所及之处的盎然生机,背后是一幅颇为宏大的叙事。近年来,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用“文化韵”赋能“产业兴”,在黑土地之上,谱写了一曲边疆少数民族乡村的振兴乐章。

  今年,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党委推动村“两委”转型,发展新型农业,成立“乌卢斯”定制农业发展联盟。联盟与黑河百亿餐饮公司的战略合作,为分散的农户找到了稳定的出口。

  “我们看中的是坤河这片净土出产的优质农产品,更是这种‘政府搭台、村集体主演、企业捧场’的新模式。”百亿餐饮公司董事长王立岩的话语中透着商业的敏锐。一纸协议,500只鹅雏、500只鸭雏和十余种当季蔬菜的首批订单,将市场的活水直接引入了田间地头。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坤河岸边”的小程序悄然上线。“我在坤河有一块地、一圈禽、一间房、一份礼”,着力为“云上村民”打造沉浸式农业体验。通过这个平台,党组织不仅帮农户拓宽了销路,更联合本地党员、直播达人打造“农创共富角”,让智慧农业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参与者。

蚂蚱养殖基地

  产业振兴,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答案,藏在全省最大的蚂蚱养殖基地里。

  在这里,传统的木耳种植园被赋予新的使命——一个“可触摸、可体验、可学习”的“活课堂”。从云南引入的东亚飞蝗,首批投卵4000斤,预计当年即可收获两茬,创造80万元收益。蚂蚱振翅的微响里,藏着带动20余名本地农民年人均增收2万元的“共富密码”。这不仅是养殖业的突破,更是农业与旅游、教育、加工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勾勒出一幅“一业兴、百业旺”的图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改变的契机,源于《一封家书 万种牵挂——致坤河乡在外游子们的一封信》。这封家书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游子的乡愁与热血。

  “95后”新农人王宇便是被点燃的一个。从部队返乡,他的人生轨迹与脚下的黑土地再度紧密交织。“归来,不仅是寻找归属,更是践行一份使命。”在党组织的培育下,王宇们完成了从“聆听者”到“讲述者”,从“学员”到“讲师”的蜕变。他们以创业者和乡村推介员的新身份,用年轻人的语言和视角,热情分享着新技术,讲述着家乡的新故事,吸引着更多志同道合者归来,共同建设生态农业。

生态坤河

  如今,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已成为乡村振兴干部学院的基层教学点,并与黑河学院共建美育实践基地。高校资源的下沉,让民族艺术、民俗技艺与生态农业深度碰撞,为乡村培育出既懂技术、又善运营、更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党建红”引领方向,“生态绿”孕育希望。如今的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正以“党建+生态”双核驱动模式,在黑土地上书写生态科技农业的实践答卷。这场“党建红”与“生态绿”的交响,不仅奏响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乐章,更绘就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