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16 09:14 来源:龙头新闻
“今年,我这块水稻田亩产达到1630斤!”金秋时节,北大荒集团梧桐河农场的30.67万亩土地上,处处充盈着丰收的喜悦。种植户孙海峰望着收获的粮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丰收成果,正是梧桐河农场大力实施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水稻收获现场
建良田育良种 双轮驱动筑牢粮食丰收根基
“还田粪肥必须达标后均匀抛撒,翻地机车要同步作业,确保肥料高质量融入土层。”在梧华管理区的田间地头,梧桐河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贾聚岩的身影穿梭其间,紧盯粪肥还田作业标准,督促工作人员严把技术流程关。
今年是梧桐河农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示范项目第5年。五年来,黑土地质量稳步提升,良种带来的增产效益持续显现,不仅让种植户的腰包越来越鼓,更让管理区上下坚定了以建良田、育良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信心。
“粮食要增产,耕地是命脉,种子是‘芯片’。”贾聚岩一语道破关键,“我们始终锚定‘土壤肥沃、旱涝保收、永续利用’的良田建设目标,一手抓黑土地保护工程,一手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以优质种子繁育基地为突破口,持续提升良种供应能力,为粮食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为守护黑土地肥力,梧桐河农场打出一套“组合拳”:秸秆还田破解土壤板结难题,侧深施肥提升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为耕地精准“定制营养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不仅实现化肥使用量稳步下降、耕地“零污染”,更达成了保护耕地质量与降低种植成本的双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近年来梧桐河农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提升0.6%,黑土地“越种越肥”。
水稻收获现场
耕地质量在逐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脚步也一刻不停。过去五年,梧桐河农场累计投入超1亿元,重点推进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升级、农田道路硬化等项目,完成土地平整1.1万亩。如今,高标准农田已实现“全域覆盖”。
种子“芯片”强,粮食产量才有底气。作为省内重要的良种试验与繁育基地,梧桐河农场承担了水稻科研单位、垦丰种业等400余个品种的试验任务,辐射带动种子繁育面积超5万亩,每年为种植户增收550余万元。
依托资源优势,梧桐河农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构建起“高产+优质”的品种格局:水稻领域,天盈6739、龙粳31等高产品种占比70%,绥粳103、垦川102等特色优质品种占比30%;玉米主打高产、短生育期品种;大豆聚焦高蛋白品种。全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实现100%,让每一寸土地都种上“最优种”。
水稻收获现场
推良法配良机 科技赋能激活粮食增产动能
“今年收成错不了!一亩地能打一千三四百斤,这都是新技术、好农机的功劳!”在松东管理区的水田收割现场,种植户马强望着穿梭在金色稻浪中的收获机车,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从“靠经验”到“凭科技”,梧桐河农场将先进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全链条:旱平免搅浆激光平地技术让地块更平整,智能控温控湿大棚为秧苗生长打造“舒适环境”,无人驾驶导航插秧机实现“精准插秧”,田间智能化夏管系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一喷多促、农机机收减损技术守住“丰收底线”……每一项技术的落地,都为粮食稳产增收埋下“伏笔”。
“我们结合农场实际,总结推广了一批接地气、成效好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水稻‘234’高产种植模式就是典型代表。”农场副总经理李百春介绍,该模式集成“一翻两旋两平”高标准整地模式与“稀播密植+宽窄行插秧”栽培模式两大核心技术,把水稻增产潜力挖到了极致。
水稻收获现场
在旱田生产领域,梧桐河农场同样有“妙招”。全面推广玉米“四精两管”(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防控,田间管理、收获管理)、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模式,同时加大同步变量施肥、玉米大豆分层施肥、水肥一体化、大豆根瘤菌接种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技术赋能下,梧桐河农场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近几年玉米最高亩产达1860斤、大豆最高亩产达535斤,高产模式的“威力”尽显。
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梧桐河农场持续鼓励种植户更新农机装备,近三年来累计更新农机具2600余台套,目前主要作业环节机械作业率已实现100%。其中,激光及卫星平地机保有量达500余台套,年平地作业量超20万亩,覆盖率83%以上;插秧机导航系统保有量680余台套,实现高性能插秧机全覆盖,年作业面积超22万亩,覆盖率90%以上。
重良制强示范 创新管理提升农业发展效能
经营管理现代化是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保障。梧桐河农场立足实际,以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为基础,以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开展高产攻关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持续提高大型机械设备应用效率、突出先进种植模式示范引领,成功实现土地产出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其在各关键领域的实践成效尤为突出。
堆放粮食
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梧桐河农场探索出的旱田“六统一”农机编制化管理,集中机械力量开展耕、种、管、收等旱田作业环节彻底改变了过去种植户“各自为战”的困境。
“以前种地自己干自己的,不仅成本高,技术也跟不上。现在有了旱田‘六统一’农机编制化管理,从播种到收割都不用愁,省了不少心,产量也上来了!”种植户郭洪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该模式带来的实惠。截至目前,梧桐河农场旱田“六统一”农机编制化管理面积已达4.76万亩,占全场旱田总面积的72%。
旱田“六统一”农机编制化管理不仅让农场种植户尝到甜头,更成为区域农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梧桐河农场积极落实垦地合作“双百双千”行动,在将北大荒成熟种植管理模式平移复制到地方的同时,主动引领带动地方作物单产提升。在汤原县振兴乡就近拓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完成各类服务20.3万亩次,服务农户860余户,推广适用农业技术8项,让全流程服务地块的农时进度较当地提前5天,单产较当地平均产量提升10%以上,亩效益提升130元以上,让地方农户切实享受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红利。
堆放粮食
为了营造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良好氛围,梧桐河农场还聚焦“比学赶超”,在每个管理区集中资源打造2处单产提升示范田,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基层农技人员踊跃参与农场组织的观摩交流。
梧桐河农场“五良”融合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带来的不仅是粮食产量的显著提升,更是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从黑土地的精心呵护到良种的广泛应用,从先进技术的大力推广到农机装备的全面升级,再到科学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百年稻场”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正伴着秋收的粮香也愈发清晰。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