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冻”能澎湃

发布时间: 2025-10-20 09:17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当北国的寒风掠过黑土地,黑龙江正以“冻”为笔,将凛冽严寒转化为发展动能。从极寒储能到低温测试,从智能破冰到产业生态,这片冰封的土地上,“冻能”正澎湃涌动,书写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振兴篇章。

  在能源领域,低温向来是储能的“拦路虎”。普通电池在零下20℃时容量衰减超40%。而博钠研发的钠离子电池,不仅“无惧严寒”,更具备成本比锂电池低30%、安全性高、不易燃爆等优势。对企业而言,黑龙江的冬天是全球稀缺的“冻能实验室”。

  总投资6.2亿元的项目加速推进,投产后年产值将达6亿元。更将释放冻能强劲的磁石效应,吸引正、负极材料、电芯封装等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扎根。

  零下45℃的环境仓内,吉利汽车的ABS制动系统正在接受极寒考验。作为首批入驻的车企,吉利从9月试验场试运行起就扎根于此,测试周期较往年延长50天。在这里,“冻能”成为加速创新的“催化剂”。

  目前,已有21家车企、近50辆试验进场测试,2026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首座封闭式四季低温试验场,让全球车企的“冻能考题”,都能在龙江找到答案。

  “冻能”为产业注入动力,更在守护基础设施的“生命线”。这两天,五大连池的清晨气温已跌破冰点,高压线路覆冰的“冬季魔咒”即将上演。但此刻,国网五大连池供电分公司的“智能破冰利器”已严阵以待。这个全国首创的AI低空遥感装置,正通过算法自主规划除冰路径,让覆冰治理从“人工爬塔”升级为“智能作战”,标志着我国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从钠离子电池的“冻能储能”,到汽车测试场的“冻能验证”,再到智能破冰的“冻能保供”,龙江的“冻能”转化路径愈发清晰。以技术突破破解低温桎梏,用政府赋能构建产业生态,让冰天雪地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大兴安岭的极寒科研孵化中心,更多“逆寒”技术将加速转化;在漠河的极寒测试产业园,汽车、电子、电力设施的极限测试正加紧筹备;全国最大外场移动式结冰风洞在五大连池安装投用,将万米高空的极端结冰环境“复刻”到地面,为航空工业“极限环境锻造安全屏障”……从“望寒兴叹”到“向寒要能”,这片黑土地上,“冻能”正激荡出产业升级的澎湃浪潮。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