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金”到“绿能”:一个百年煤企的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 2025-10-24 10:20  来源:龙头新闻

  2025年10月5日,“十四五”重点项目龙煤鹤岗矿业公司鸟山煤矿迎来投产三周年的日子。凌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鹤岗煤海深处的鸟山煤矿却灯火通明。随着巨大的传输带轰鸣着由静转动,乌黑发亮的煤炭如潮水般涌入煤仓,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上的数字定格在“1,775,168吨”。

  鹤岗矿区,拥有108年的开采历史和80年的建企历程,是抗战胜利后最早回到党和人民怀抱的大型煤炭企业之一。

  自建企以来,累计生产原煤7.8亿吨,上缴税费220亿元,以“乌金”之力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全国众多老矿区资源日益枯竭、发展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这家老牌国企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成功实现蜕变与新生?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智能新生:老矿山的“智慧革命”

  提起当年的工作环境,新陆煤矿老矿工姜国德直皱眉。

  井下巷道狭窄,还需扛着几十斤重的风镐,弯腰艰难凿岩。“咚咚”的凿岩声夹杂着机器的轰鸣,震得耳朵生疼,粉尘弥漫全身,即使洗三次澡仍能搓出“煤泥”。通风房里的气氛更为紧张,监测员紧盯着满墙的老式仪表,所有数据全靠手工填写。

  如今再走进矿区,老矿工们都不禁感叹:“简直像换了个地方!”

鸟山煤矿远眺

  镜头切换至凌晨三点的兴安矿通风监测室:两面高清大屏几乎占据了整面墙,显示着17个工作面、50个监测分站以及248个监测探头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以数字和曲线的形式持续刷新。即使瓦斯浓度仅波动0.01%,系统也会立即触发红色警报,并自动锁定异常区域。

  监测员小赵坐在操作台前,手指轻点鼠标,井下工作面的实时画面便出现在屏幕上。“以前下井巡检,一趟得走三四个小时,现在通过5G网络,就能与井下一些主力工作面的班组长进行视频通话,有问题可以当场协调解决。”他指着屏幕里的矿工说,“你看,他们身上的定位仪,能够将位置和动态实时传回,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充满科技感的峻德煤矿生产指挥中心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真金白银的科技投入。近年来,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年度科技投入从0.89亿元一路攀升至1.66亿元。持续加码的资金支持,为老矿山的智能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AI视频智能辅助系统、人员精准定位系统、微震监测系统等一批先进技术相继落户井下,如同为这座老矿山装上了“智慧大脑”,全方位提升了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与安全保障能力。

  智能化技术在井下工作面的深度应用,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跃升,更让矿工们真切感受到了作业模式的巨变。在益新煤矿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整齐排列的液压支架宛如一片“钢铁丛林”,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高强度操作。“现在只需8个人就能管理一个工作面,月推进120米,平均日产突破2000吨!”益新煤矿综采一区区长段汉军的自豪表述,正是智能化升级成效最生动的写照。

  与智能化并行推进的,是机械化步伐的日益稳健,大型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夯实了高效生产的基础。近年来,岩巷钻装探一体机、双臂锚杆钻车、履带式装载机等设备轮番上阵,尤其是盾构机在施工中的大显身手,让龙煤鹤岗矿业公司的生产装备彻底告别了“老旧笨”。

2022年10月,现代化矿井鸟山煤矿投产

  如果说智能化、机械化是矿山生产的“筋骨”,那么信息化建设便是串联起井上下的“神经脉络”,打通了高效协同的“数据高速路”。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建成的万兆信息化环网,通过交换机、光纤、防爆网线及电缆将井上下紧密连成一体。在全负荷运行状态下,核心网络的故障自愈时间小于50毫秒,确保了井上下数据传输既快速又稳定,为智能化决策与远程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

  一系列实打实的建设成果,最终凝聚成一组亮眼数据,直观彰显了科技赋能的卓越成效。截至目前,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已建成4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完成151处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点建设;兴安、峻德煤矿成功建成智能化矿井,富力、鸟山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鸟山煤矿新井顺利竣工投产,云鹤桃园煤矿完成技改验收;采煤机械化率更是达到100%,掘进装载机械化率达到 88%。

  从科技投入的持续加码,到智能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力,再到各项数据的全面突破,鹤岗这座老矿山彻底甩掉了过去的“笨模样”。

  绿色答卷:黑土地上的生态逆袭

  “风一刮,黑灰能飘二里地!”说起曾经的矿区环境,兴安煤矿附近居民徐大娘记忆犹新。那时的矸石山堆得老高,刮风天黑灰满天飞,附近的庄稼叶子都看不出绿色。

  如今再走进矿区,满眼都是绿色。

  鹤岗市西南郊的青石山脚下,16.4公顷的人工鱼塘上,10296块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是龙煤集团首个渔光互补项目,已于2024年12月17日成功并网发电。

  “板上发电,板下养鱼,一点不浪费!”项目负责人杜中元指着光伏板介绍,这个项目平均每年能为电网提供888.16万千瓦时电量。“跟相同发电量的火电比,每年能节约标煤2670.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18.44吨。”生态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青石山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启动仪式

  瓦斯的变化,更让老矿工们感慨“想不到”。以前,矿工们“谈瓦斯色变”,它是井下最大的安全隐患。现在,在峻德煤矿地面的瓦斯发电站,12台巨大的发电机组24小时轰鸣,把昔日的“井下猛虎”变成了“绿色电能”。

  “一天能把3万立方米低浓度瓦斯转化为7万度电,还能将8000立方米高浓度瓦斯制成燃气,通过管网送到鹤岗市7.2万户居民家。”峻德煤矿瓦斯发电站站长马龙指着在线监控系统上不断跳动的数据,一脸得意。

  一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截至今年9月,峻德煤矿累计利用瓦斯发电3.79亿度,创效2.27亿元;利用高浓度瓦斯制成燃气,累计供气3823万立方米,创效7646万元。

  更重要的是,自2006年以来,通过瓦斯利用减少了56.7万吨碳排放。为“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矿井水的治理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峻德煤矿目前的主采深度超过800米,每年矿井涌水量高达1600万立方米。自2018年起,煤矿投入260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6万立方米的矿井水处理站。

  走进处理站,可以看到原本浑浊的矿井水经过处理后变得清澈透明。处理后的水一部分用于井下降尘和消火灌浆,一部分供给地面绿化和冲刷,还有一部分作为生态补水,年回用量达到20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了约1380万元的市政供水成本。

  此外,经过数年持续治理,困扰企业的环境负担——矸石山数量已削减17座;煤矸石山堆存量也从之前的800万吨降至目前的34.87万吨,成功实现了固体废物的零增量。部分区域还进行了植树造林,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恢复。

  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非煤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近5年来,全公司非煤收入达102.4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28.98%。目前,2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正在加快核准进程,转型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薪火相传:八十载初心不变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自1945年回到党的怀抱,鹤岗矿区便始终传承红色基因——第一列支前军用煤从这里发出,“大战红五月”光荣传统在这里形成,新中国第一对现代化竖井在这里巍然耸立,红色血脉代代赓续。

  步入新时代,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党委牢固树立“治企先治党,办好企业必须建好党”理念,以“红色领航工程”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筑牢保障。

峻德煤矿“931红色连队”岗前宣誓

  “企业发展得好不好,职工最有发言权。”公司党委副书记孙佳川的话,道出了党建工作的民生温度。他们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金秋助学”“夏季送清凉”,为井下职工过生日送蛋糕红包,给退休职工发“退休光荣证”与荣誉金,为女职工每年免费体检,组织劳模带薪疗休养,职工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党建要领航,人才是关键。公司着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深入实施“双培”工程:把党员培养成班组长、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把班组长、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培养成党员,以人才梯队夯实发展根基。

  人才聚力,创新见效。32个党员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攻关主战场,24人获评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5个工作室跻身省级和行业级,王纪坤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2020年以来,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各工作室共创效4.18亿元,让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

  思政工作更要精准发力。2022年,公司组建48人兼职信息员队伍,通过“收集—归类—研判”闭环,及时解决通勤车老旧、浴池温度低、班中餐保温差等120余项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让思想政治工作直抵人心。

  从“人挖肩扛”到“智能开采”,从依赖“黑金”到拥抱“绿能”,鹤岗矿区已勾勒出横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产业矩阵。这条转型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对众多资源型城市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份承载八十载初心、满含勇气与智慧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