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十四五”农业林草粮储齐发力 筑牢民生保障硬支撑

发布时间: 2025-11-19 09:33  来源:龙头新闻

发布会现场

  11月18日,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举行。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清亮,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都首明,哈尔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惠观涛围绕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森林资源潜力、保障粮食供给等热点问题回应了记者与网友关切,系统展现了“十四五”以来阶段性成果。

  锚定农业强市 建成全省首个农、牧、渔智慧“三场”

  曹清亮介绍,“十四五”时期,哈尔滨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建设“六个龙江”美好蓝图中展现了哈尔滨“三农”担当。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哈尔滨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核心使命,深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五良”融合增产措施、开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综合产能稳居300亿斤以上。截至2024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4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45%);2024年粮食产量达250.2亿斤,位居全省首位,2025年有望再攀新高。2025年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044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覆盖1010万亩,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曹清亮作主旨发布

  依托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哈尔滨持续丰富食物供给品类。2024年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56.6万亩、产量155.5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22.5%、33.2%,尚志市苇河木耳交易市场成为全省最大木耳集散地。畜牧业逆势突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连续稳定在110万吨以上。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肉蛋奶产量91.4万吨,同比增长2.9%,保持良好势头。冷水渔业潜力充分释放,稻鱼、稻虾、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蓬勃发展,2025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10.5万吨,同比增长9.3%,多元化食物供给格局加速形成。

  种业振兴深入推进,“五优稻4号”提纯复壮成效显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农机装备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建成全省首个农、牧、渔智慧“三场”。绿色发展底色鲜明,2024年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1138万亩(较2020年增长80万亩);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哈尔滨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千亿元,176款产品获“黑土优品”授权(居全省首位),成功获评“中国寒地小龙虾之都”,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发展主线,构建“5+7”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02家,营业收入1233.5亿元,企业数量与营收均居全省首位。累计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2个、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县8个,推动“原字号”农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畅通。

  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2024年培育星级村115个,2025年持续打造121个星级村,示范带动效应凸显,延寿县、方正县先后获批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与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脱贫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深挖林下经济 2025年涉林经营主体产值达35亿元

  都首明详细介绍了哈市在挖掘森林资源潜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方面的工作举措与显著成效。

  哈尔滨森林资源富集,生态基底优良,现有森林面积2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5%。近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及三北六期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质量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为森林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筑牢基础。目前,全市可开发利用且技术成熟的森林食物类动植物、微生物达120余种,为打造森林“粮库”提供了坚实保障。

都首明答记者问

  “十四五”以来,哈尔滨以发展林下经济为核心抓手,从规划引领、林权改革、管理服务三方面系统推进森林食物产业扩面增量提质。在规划引领上,出台《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林菌、林药、林禽、林水等主攻方向,集中打造尚志黑木耳、通河大果榛子等特色产业集群;在林权改革上,推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鼓励林地流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种植养殖;在管理服务上,严守生态红线,支持合理利用林下空间,推动15个国有林场、20余家涉林企业通过三类森林认证,推广“九珍十八品”品牌及新品种新技术,强化质量监管与溯源。

  经过五年培育,哈尔滨森林食物产业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超70万亩,涉林经营主体达2000余家,年产值从2021年的22亿元增至2025年的35亿元,27家企业的33款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品牌体系。产品结构日趋多元,聚焦林果、林菌、林药等八大类,推出40余种特色产品,其中黑木耳年产量3.5亿袋、产值10.5亿元,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富民效应凸显,带动10余万户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及山产品采集,林农年人均涉林增收超3600元,其中通河县6.5万亩大果榛子产业直接惠及2100余名林农。

  目前,全省已有129家企业的307款产品成功入选“九珍十八品”,哈尔滨共有27家涉林企业的33款产品被纳入该品牌体系,并在太阳岛、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等景区设立4家品牌线下直营销售店,方便市民和游客选购。

  智慧仓储+全链条监测 守护粮食安全与品质

惠观涛答记者问

  惠观涛围绕保障粮食供给、提升品质和流通效率方面回答记者提问。他说,粮储战线在储存、收购、运输、加工等环节下了不少“笨功夫”“细功夫”。在储粮环节,全市推广现代化智能粮仓,通过“内环流控温系统”让粮食常年处于恒温环境,部分粮仓采用氮气储粮技术,从源头减少虫霉问题,不仅大幅降低粮食损耗,更能保持新粮品质。在农民卖粮环节,推出手机APP预约收粮服务,实现“仓等车”高效结算,同时推广“订单农业”,让粮食未收先有“销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在运输环节,优化“公铁联运”物流网络,打通粮食流通“快速通道”,确保应急调运时“调得动、用得上”。在加工环节,推进粮食深加工,将稻谷转化为精品米、米糠油、米粉、大米蛋白粉等多元产品,实现“一粒米”价值最大化。

  惠观涛介绍,哈尔滨已建立从田间到超市的全链条监测系统,对粮食进行全程“体检”,确保端上百姓餐桌的每一粒米都安全放心。“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种粮农民有钱赚、买粮百姓得实惠,让哈尔滨‘好粮食’变成‘好产品’香飘千家万户。”惠观涛说。

  针对网友关注的哈尔滨智慧粮仓建设问题,惠观涛介绍,传统老粮仓依赖人工爬梯插钎测温,储粮“靠天吃饭”,易受温湿度影响导致结露发霉;如今的智慧粮仓布满传感器,如同给粮食装上“全天候体检仪”,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实时同步至监控大屏,保管员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掌握粮情。“夏天人要开空调,粮食也需要清凉环境。”惠观涛举例,智慧粮仓的智能系统可自动启动内环流控温设备,将粮堆内部冷气循环至表层,让粮食始终处于15℃以下的“舒适休眠”状态,有效避免受潮生虫。

  对于百姓而言,智慧粮仓带来两大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粮食在低温低氧环境下储存,出仓时品质与新粮相差无几,米饭口感更香糯,且绿色储粮技术杜绝化学药剂残留,吃得更安全;二是粮食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按全市储备粮规模计算,每年可节约出好几万人一年的口粮,相当于“无形增产”,进一步筑牢粮食供给稳定防线。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