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咖到养殖基地 黑龙江“飞鸟经济”强势崛起

发布时间: 2025-11-20 09:47  来源:龙头新闻

  初冬的哈尔滨中央大街,辰羽阁鸟咖内色彩斑斓的鹦鹉或停靠肩头,或啄食游客手中的鸟食,清脆鸣叫声与咖啡香交织。“每天上百位顾客慕名而来,本地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占七成。”负责人小李介绍。与此同时,百公里外的明水县瑞鸿鹦鹉养殖基地,虎皮鹦鹉、牡丹鹦鹉在标准化笼舍中嬉戏,负责人田春雨正通过直播展示刚孵化的雏鸟。

  这两个场景勾勒出黑龙江宠物经济的行业新图景。企查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现存191家鹦鹉养殖相关企业,成立10年以上的老牌企业占比47.12%,5至10年的占比29.84%。市场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全省新注册7家相关企业,今年前10月注册量达17家,同比增长142.86%,一场涵盖养殖、消费、文旅的产业变革正在黑土地上悄然发生。

  鸟咖填补文旅体验空白

  近日,位于中央大街核心商圈的辰羽阁鸟咖以其“飞鸟+饮品+社交”的复合业态火热出圈。“中央大街作为文旅地标,外地游客占比高、客流大,但深度互动体验项目稀缺。”小李道出选址初衷,这种业态恰好填补市场空白,让游客从“匆匆观光”变为“停留消费”。

店内鹦鹉与小朋友进行互动

  店内“微缩鸟类乐园”设计随处可见,鹦鹉自由穿梭于绿植间,顾客可体验喂食、肩头停靠拍照等“近距离信任互动”,成为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看着鹦鹉主动亲近的感觉很治愈,还能在社交平台分享独特素材。”哈尔滨市民马晓涵已经是第三次带孩子前来。

  独特业态背后是严苛标准。“店内牡丹、玄凤、虎皮等鹦鹉均为人工繁育的手养鸟,破壳起便人工喂养,确保来源合法且适应人类接触;筛选时剔除应激反应强烈、攻击性强的个体,仅保留温驯亲近人类的鹦鹉。”小李表示,即便如此,运营仍面临挑战——鹦鹉飞行能力强需防范碰撞误食,排泄物分散频繁需实时清理,还要平衡顾客体验与鸟类福利。

“飞鸟+饮品+社交”复合业态

  为提升黏性,门店建立顾客福利群,分享鸟类动态、发布活动预告,提供免费诊疗服务,还推出“无时间限制、可中途进出”规则,承接主题聚会并允许顾客自带爱鸟参与。“我们希望从消费场所,升级为自然教育与生态共识传播平台。”小李透露,未来将设置合法鸟类繁育知识墙,开设科普小课堂。

  生态养殖筑牢产业根基

  如果说鸟咖是鹦鹉经济的“前端窗口”,标准化养殖基地就是“后端基石”。明水县瑞鸿鹦鹉养殖基地内,2000平方米的封闭式场地中,育雏区、飞笼区、直播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上万对鹦鹉在这里破壳而出,形成集养殖、繁育、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明水的生态环境是天然优势。”田春雨介绍,当地森林覆盖率达10%,城区绿化覆盖率16.9%,人均绿地26.3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95%,西林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提供完整生态屏障,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作为半农半牧县,这里盛产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为鹦鹉饲料提供充足原料,既降低采购成本,又保障饲料新鲜度和质量。

明水县瑞鸿鹦鹉养殖基地外景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田春雨表示,当前鹦鹉饲养、繁育及衍生品开发技术已相对成熟,在品种改良、疾病防控和营养管理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基地与包头市九原区森原养殖场签订引种合同,确保种源健康,还能获得长期技术支持。“目前,蓝黄金刚单只售价可达3万元,其他品种均价6000元左右,直播带货产品发往全国,基本供不应求。”

  该项目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种植饲料作物的农户年增收1.3万元。按照规划,基地的金太阳鹦鹉、和尚鹦鹉等品种年产蛋700颗、年出栏600只,同时组建含兽医师、技术员、直播人员的专业团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政策护航破解行业痛点

  鹦鹉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规范引导。大庆市人民政府2024年的官方留言回复明确(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妥善解决人工繁育鹦鹉有关问题的函》):除桃脸牡丹鹦鹉、虎皮鹦鹉、鸡尾鹦鹉可免办人工繁育许可证外,其他鹦鹉种类养殖均需办证;从境外引进的CITES附录所列鹦鹉,须取得许可证并申请专用标识。

  “合法合规是产业长久发展的前提。”有8年养鸟经验的达人张先生见证了行业的转变,“以前买鹦鹉怕来源不合法,现在有明确政策指引和标识管理,渠道更放心了。”他表示,消费升级让养鸟爱好者更注重品种品质、养殖指导和售后服务,倒逼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在张先生看来,鹦鹉经济价值远不止宠物交易:“很多人通过养鸟培养责任感,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他常参加鸟咖的经验交流会,向新手普及合法养鸟重要性,“人工繁育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对野生鹦鹉的捕捉,是对生态保护的重要贡献。”

聪明可爱的手养鹦鹉深受主人喜爱

  如今,黑龙江鹦鹉经济正突破“养殖+销售”单一模式,形成涵盖文旅体验、社交互动、科普教育、公益保护的多元生态。鸟咖为老街注入年轻化活力,养殖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爱好者社群成为生态保护阵地。黑土地上的“飞鸟经济”,正以“养殖为基、消费为桥、文化为魂、生态为要”的路径,在宠物经济新赛道一路狂飙。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