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17 17:00 来源:黑龙江网
2025年10月,曾斩获哈尔滨青年戏剧节“最佳青年戏剧奖”的史诗舞台剧《守望》即将载誉回归。这部聚焦北大荒青年志愿垦荒历史的作品,既是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扶持项目,更是出品人陈嘉心中“让历史照进现实”的文化实践。作为黑龙江中朗文化集团董事长,这位资深媒体人出身的企业家,为何执着于用话剧重现七十年前的青春往事?
陈嘉
从媒体人到出品人:话剧是 “看得见的记忆”
出品人陈嘉表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资深的话剧迷,在短视频横行、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话剧不一样,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很多珍贵的历史记忆容易被时光冲淡。比如,1955年北大荒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2602名年轻人从北京、天津等地奔赴萝北荒原,三年开荒6.3万亩,生产粮豆3000吨,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可现在别说年轻人,不少中年人都未必知道这段历史。
2019年7月,陈嘉带领团队曾来到共青农场,来到杜俊起、荆焕峰、马淑清三位老人家中,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从左至右依次为杜俊起、马淑清、荆焕峰)
随着三位老人的口述把回忆带到了眼前。1955年,年轻的杜俊起连夜写了一份申请书,递交给共青团天津市委。在申请书中,他写道:“我要和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道去唤醒酣睡的土地,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祖国,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这份申请书,也在《天津日报》全文刊发。而马淑清来的理由很简单:“全国人民都来建设黑龙江,我是黑龙江本地人,更不能落后,不能等闲视之。再说当时北大荒的土地在睡大觉,而好多人家里很困难,粮食不够吃。”最后,荆焕峰说道:“现在,共青农场已由过去的荒蛮之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农垦新城。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薪火传承,北大荒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华大粮仓’。虽然我们在逐渐老去离去,但我们每一位老队员一心要把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传承下去,腿脚不伶俐我们拄拐棍,耳朵聋了我们戴助听器,眼睛花了我们就相互搀扶,坚持去给像你们这般大的青年人作报告,讲述当年的垦荒历程,我们希望用这份精神财富继续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人,让他们做好未来世界的主人。”
企业家的责任:让精神遗产“可传承”
陈嘉深知做红色题材话剧很难赚大钱,但企业的价值不止于利润。北大荒精神里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其实和做企业的逻辑是相通的。中朗文化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儿。
这次复排,特意保留了“同龄人演同龄人”的传统——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和当年垦荒队员的年纪一样。导演王晓玲带领学生排练时,学生们都完全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想象不到当年的艰苦,也不理解吃苦的意义。然后团队就查找各种当年的资料,学生们才对垦荒时期的苦有了感悟,在后来的排练过程中逐渐投入状态。
对两代观众:一场 “跨时空的对话”
陈嘉:对老一辈来说,这是“被看见”的欣慰;对年轻人而言,这是“找答案”的窗口。2019年《守望》话剧首演现场,当受邀而来的老知青们,在观看话剧时不禁连连点头;当新一代年轻人,在话剧结束时自发响起雷动般的掌声;当播放当年志愿者的采访视频时,现场观众再也抑制不住的呜咽声……
更令人意外的是,它成了代际沟通的桥梁。在这次复排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现场很多青年演员分享彩排完回家问家里老人关于那段历史的谈话。话剧就像个“翻译器”,让年轻人懂了长辈的沉默,也让长辈的故事有了听众。
未来期许:让更多“守望者”被看见
出品人陈嘉表示,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守望”从来不是过去式。当年的垦荒者守望的是粮食与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守望的是理想与生活,本质上都是“以青春赴使命”。如果有一天,年轻人吃北大仓大米时,能想起那些开荒的手;遇到困难时,能想起那些对着荒原微笑的脸,这部剧就没白做。
(记者 贾博)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