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入住率90%!解密“空港小镇”的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 2025-11-18 08:55  来源:龙头新闻

  入夜,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跑道灯在夜幕中晕染出温暖光幕。两公里外的哈双北路,霓虹将街道点亮成一片金色,行李箱滚轮声与接驳车引擎声交织回荡。这条绵延9公里的“宾馆一条街”,汇聚62家宾馆与200余家民宿,在寒冬中织就一张安心的住宿网络,成为旅客临时的“家”。从转机歇脚到冬季度假,从市井烟火到智能服务,这里以日均90%的入住率,书写着小城镇联通广阔天地的生动故事。

  塔台引路 创业版图渐展

  “我们是看着机场的灯光,一步步把生意做起来的。”空港宾馆负责人望向窗外起落的航班,语气中充满感慨。14年前,他敏锐捕捉到机场客流的商机,率先在此投资建起宾馆,如今已发展为拥有62间客房的成熟酒店。他的经历,是太平镇产业变迁的缩影。先富村村民投资亚季酒店,饲料厂老板转型经营云朵酒店,在外经商的村民们携资返乡,投身精品民宿……越来越多人沿着机场的“航向灯”,找到创业的方向。

服务人员整理房间

  这条毗邻机场的哈双北路,天生具备“空港基因”。直线距离航站楼仅2公里,24小时免费接送服务形成闭环,使其成为早晚班机与中转旅客的理想选择。而真正推动产业集聚的,是去年7月启动的“宾馆一条街”改造计划。

  “环境曾是最大的短板。”太平镇党委书记郭海成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整治前,受环境卫生拖累,多家酒店的网络评分长期徘徊在4.2分。为此,2024年7月,太平镇启动改造计划,将环境整治列为首要任务。通过区镇共建机制,区城管局每周派遣专业队伍支援镇保洁队,协同推进清洁作业。如今,街道洁净度显著提升,多家酒店评分也跃升至4.7以上。

  环境的改善激发了投资热情。去年以来,村民利用自建房开办民宿,外地投资者与本地居民合作经营,甚至涌现专为境外游客服务的涉外酒店,片区新增宾馆民宿20余家。正如郭海成所言,“看到第一家赚钱,第二家、第三家就自然生长出来了。”

  服务升级 细节蕴含温度

  随着客流量持续攀升与旅客构成日益多元,一场围绕“温暖体验”的精细化服务竞赛在“宾馆一条街”悄然展开。

房间内根据客人需求设置的设施

  在云朵酒店,专属管家的平板电脑中记录着各类客人的偏好,“广东客人需要加湿器提前开启,上海家庭偏好连通房,摄影爱好者需要相机电池保暖舱……”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源于对机场客群的深度洞察。云朵酒店经理李冰洋分享道,“我们持续分析航班旅客构成,早班机多商务客,夜班机多旅游团,冬季大量南方家庭前来体验冰雪之趣。”

  服务的精度贯穿于每个环节。接驳车司机组建“航班动态群”,确保车辆始终以25℃恒温等候;智能衣柜能在45分钟内烘干被湿气浸透的衣物;酒店机器人不仅能配送物品,屏幕还能实时滚动航班值机信息。最让旅客感动的是,酒店为赶早班机的客人准备了内含温热格瓦斯与红肠三明治的“暖心早餐包”。

  “我们要让温暖可感知。”空港宾馆前台经理展示他们的关怀体系:地暖延伸至卫生间,防雾镜面也嵌入智能交互系统。

接送客人的班车

  如今,这种以细节取胜的服务理念已蔓延至整条街区。有的酒店开设非遗剪纸体验课,有的举办俄语沙龙,太平镇特产的蓝莓果脯、酒心巧克力等也成为客房标配伴手礼。正如亚季酒店经理张彪所说:“客人带走的不仅是行李,更是对哈尔滨‘暖服务’的记忆。”

  持续升温的冬季旅游为这里注入新活力。上一冬季,该区域创下90%的平均入住率,头部酒店更是一房难求。太平镇顺势推出“空港驿站”品牌,与周边热门景点联动,提供“住宿+景点接送+攻略定制”一站式服务。

  向新而生 从街区到城区跃迁

  站在哈双北路北望,太平镇的雄心远不止于现有的62家宾馆。

  随着临空区域的持续发展,一个“空港小镇”的构想正逐渐清晰。镇政府规划三大功能区块,南侧凌空区域将引进连锁品牌,打造集会议、休闲于一体的高端酒店集群;中部现有宾馆区,通过提质升级,强化“龙江文化体验”特色;北侧农村区域则发展观光农业,构建“空港+生态+田园”的立体业态。

  “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社会参与”成为这片区域独特的发展逻辑。郭海成介绍,他们定期组织宾馆业主座谈,共商发展大计。“我们不是用行政命令要求建五星级酒店,而是让市场主体自己发现机遇、主动布局。目前,已有业主计划引入智能入住系统,也有企业在积极洽谈建设涉外接待基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城融合。目前,太平镇有3000多人在机场及相关产业就业,宾馆业带动了餐饮、保洁、运输等配套服务发展。先富村真正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不少村民在家门口获得稳定收入。这片土地,正在机场的牵引下,书写一段由路而兴、因人而暖的发展叙事。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