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原创】87岁江畔餐厅:故事里的旧貌新颜 发布时间:2017-11-20 15:37 来源:黑龙江画报

  位于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餐厅,据相关记载始建于1930年,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从2017年5月开始,经过5个月重新修缮,江畔餐厅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江畔餐厅初为松花江畔铁路附属站舍,1932年后为满铁仓库,据说曾作为食品店,向铁路工人提供茶食、简餐。1938年扩建江沿公园为松花江畔公园,1939年由日本建筑师大谷周造将其设计改建为餐厅。据宋兴文考证,此时该餐厅又名“小亚道古鲁布”,出售简便西餐、冷饮品,深受游人欢迎。建国后收归国有,初名“江畔食堂”“国营江畔冷食部”。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名为“江畔餐厅”至今。这栋哈尔滨标志性的建筑,上一次的大修是在1987年,至今已经30年。

上世纪40年代的江畔餐厅。

1950年朱俊峰(右)与朋友在江畔餐厅合影。

1963年前后哈尔滨饮料厂在江畔餐厅拍摄的广告图片。

修缮后的江畔餐厅。

 

  揭秘:江畔餐厅原名“小游艇俱乐部”,遍布“船”的元素

  2017年年初,宋兴文发现一批江畔餐厅的老照片、明信片。其中一张拍摄于1940年前后的明信片上,用日文标注的汉语直译为“小游艇俱乐部”,俄文音译“小亚道古鲁布”。

  “我们知道,江畔餐厅旁边的铁路江上俱乐部,俄文音译就叫‘亚道古鲁布’,游艇俱乐部的意思,是那时哈尔滨最高级的餐饮娱乐会所之一。江畔餐厅位于“游艇俱乐部”东侧,叫‘小游艇俱乐部’,销售西餐和冷食,级别稍低一些。”宋兴文介绍。

  设计师在改建这栋建筑时,加进很多“船”的元素。宋兴文研究后发现: “这栋建筑的标志,是正对着松花江的两处三角廊檐顶上,都有船的象征——舵。面江的三角廊檐,其实是船头的形状,三角廊檐最外侧的两块木板,象征着船桨。三角廊檐里斜对的木板,象征着船板。两个舵,都正对着船头,象征着两艘在松花江里乘风破浪前进的船。”

  宋兴文特意拿出一张1940年前后的老明信片,说:“餐厅正门入口的大三角檐板顶,嵌着木板,上面有桅杆状木柱,从斜对着的角度看,正是扬起的风帆。”在这张老明信片中,摄影师特意选择一个斜对着正门屋顶可以拍到松花江的角度,这时,松花江上有一艘扬帆的帆船正好从下方驶过。两相对比,摄影师的寓意,不言自明。

 

这幅油画,是根据上世纪30年代旧照片而作。

新颜。

  上世纪60年代餐厅职工照片 还原历史风貌

  宋兴文发现的这批江畔餐厅老照片,绝大部分是1962-1963年间,江畔餐厅员工拍摄的各种工作照。“这些国营江畔冷食部时期照片的发现,让我们能一睹这栋哈市一级保护建筑的历史原貌,同时,也让重修江畔餐厅有了依据。”宋兴文把这批照片交给江畔餐厅的修缮者后,让修缮方案更加完善。

  这次修缮方案设计者卜冲,在研究这些老照片时发现:那时的外廊立柱上有独特的雕花,在上一次改造时去掉了。“这次我们要依据老照片的样子,把它们要重新做出来。”卜冲说。

  虽然叫冷食部 依旧卖溜炒菜 还出售红茶凉咖啡

  大约在1960年前后,江畔餐厅由“江畔食堂”改名为“国营江畔冷食部”。虽然叫冷食部,但在新发现的1962年的老照片上,清晰可见门口挂出的菜牌上,写着“新添溜炒”的大字。

  “那时的哈尔滨饭店的溜炒菜,以肉类、下水、蔬菜为主,溜肉段、溜三样、溜肥肠、炒豆芽、酸菜粉等。”宋兴文解读道。

  同时,那块菜牌上写着“本店备有:冰糕、冰棍、汽水、酸梅汤、凉咖啡、红茶、生啤酒、白酒、各种色酒、粉肠、面包、糕点、酱肉、茶肠。”这里写出的品种,让宋兴文眼睛一亮:“红茶是俄罗斯家庭必备的饮品。之前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饭店与西餐厅,已不提供红茶。但这个照片证明,在1962年、1963年,红茶在哈尔滨的冷饮厅与西餐厅中还存在。”

  这张老照片上的菜牌,在宋兴文看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菜牌上的这些销售种类,说明建国后,哈尔滨的冷食冷饮厅,还在延续过去的销售格局。这些产品,除了红茶、咖啡、酱肉等品种,多数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还在这样的店里销售。”

  宋兴文还收藏着一张1963年前后国营哈尔滨饮料厂的宣传广告照片,就是在江畔餐厅拍摄。图片上,三张桌子旁边,围着一群靓男俊女,桌子上放着这个厂出产的松花江牌什锦汽水和清凉饮料格瓦斯。“为什么这厂子在江畔餐厅不在其它地方拍,这说明,江畔餐厅是当时哈尔滨冷饮厅的代表。”宋兴文说。

 

江畔餐厅老照片还原当年场景。

  买酒要买菜

  今年85岁的老哈尔滨人朱俊峰,至今保留着自己上世纪50年代,与朋友在江畔餐厅的黑白合影。穿着白衬衫,戴着手表的他风华正茂。

  从上世纪5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几乎每年的每个季节,朱俊峰都会到松花江边转转,夏天时,会到江畔餐厅喝上杯清凉扎口的啤酒。

  啤酒都是哈尔滨啤酒厂出的生啤,盛好的一大盆一大盆放在柜台后,每当阳光从窗格后透进来,这啤酒表面就闪烁起诱人的琥珀色光泽。生啤的售价是两种:三毛钱的,是一大罐头瓶子;一毛钱的,是一大茶杯。可光交啤酒钱,是喝不到啤酒的,因为凡是买啤酒的,必须要买一道“韭菜炒蛤蜊”的菜。之所以这样搭配着卖,是因为啤酒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属于紧俏商品。大热天在江畔餐厅买啤酒的,都拍着队。

  之所以搭配韭菜炒蛤蜊,也是有原因的。江畔餐厅以冷食为主,平时能做的溜炒菜不多,其它肉菜,买的时候要搭配油票与肉票,比如溜肉段,就要在交钱的时候再交一两油票。而韭菜炒蛤蜊就不用再交油票和肉票。蛤蜊是松花江满江都是的水产,江畔餐厅前的江里蛤蜊更多,职工在江边随便捞一小时,就可捞出几麻袋小脸盆大的蛤蜊,完全够一天炒菜用。韭菜是夏天最便宜的蔬菜,再搭配可以忽略不计成本的蛤蜊,在大勺中大火颠几下即可装盘,整道菜的成本极低。

  大热天的松花江边,交上几毛钱的啤酒钱,再加上一角两角的韭菜炒蛤蜊钱,看着服务员手拿着大罐头瓶子,往油亮的啤酒大盆里一㧟,那心情也跟着清凉起沫冒泡了。

  也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外地人流传着哈尔滨“四大怪”的顺口溜:“面包像锅盖、火车站两边盖、买酒要买菜、喝啤酒像灌溉。”后两条,买酒要买菜,就是指当时在冷食餐厅喝啤酒,要买搭配的菜;喝啤酒像灌溉,指的就是喝用大盆、大瓶子装的啤酒,喝起来豪爽得像浇灌土地。

  三四毛钱的粉肠卖得最好

  虽然有溜炒菜卖,但江畔餐厅那时卖的最多的还是各种冷食。酱肉是冷食中最贵的品种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两块多钱一斤。朱俊峰老人说:“酱肉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粗粗大大的茶肠是最贵的肠类之一,要一块三四毛钱一斤。最畅销的,是粉肠,里面有难得的肉丁,只卖三四毛钱一斤,嚼起来一样有肉香。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每到春天开江后,江畔餐厅就会卖开江鱼。朱俊峰老人回忆,那时候流行“江水炖江鱼”,直接用清澈的松花江水炖渔民送来的各种江鱼。五六个同事或朋友,凑一起,来江畔餐厅吃开江鱼。炖的最多的是鲤鱼,偶尔能吃到鳌花鱼。那时候,哈尔滨极少有全家下馆子吃饭店的,出来吃饭的,基本都是朋友、同事。

  吃完、喝完,大家伙精精神神地从餐厅出来。江畔餐厅前,停的都是市航运公司出租的小舢板,哥几个租艘小船,别人划船,朱俊峰坐在船头,拉起自己心爱的手风琴。江风拂面,琴声悠扬,漫江碧透,载着一船的青春,悠悠荡荡飘出很远。

 

买来老房子的旧砖来修烟囱。

宋兴文发现的江畔餐厅老照片。

  重修设计师卜冲:买来老红松、旧砖精雕细琢老房子

  卜冲,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规划院的教师,是这次江畔餐厅修缮方案的设计者。卜冲介绍,江畔餐厅需要重新改造的地方有很多,我们买来老红松、旧砖等原料,为的就是奉献出一个精品。

  “这次江畔餐厅的改造,是经过正式批准的。设计方案的是我省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设计资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是我省唯一具有文保施工资质的兰格装饰有限公司。”卜冲说。在卜冲眼里,江畔餐厅这栋精巧别致的建筑,应为浪漫主义童话风格。

  这栋房子的设计师是日本人大谷周造,之所以设计出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在卜冲看来,与大谷周造喜欢俄国文化,娶了俄罗斯妻子不无关系。

  卜冲介绍,老物件的修缮是一个细活,这次的改造需要大量的木料,原本考虑用椴木,但椴木的质量不如红松。他们又找人找关系,买来老房子拆下来的老红松。砖砌的烟囱已经坍塌,烟囱使用的红砖,是日本规制的砖,比目前我们国内使用的砖小一些。为了修好这个烟囱,他们又到市内的危房改造现场,买来500块扒下来的日本红砖。

  之所以这样在细节上细扣,卜冲是要把老房子做出老味道,不能因为改造,就把老房子修得簇新。“我们会把老的木料,搓出老的模样,把修好的砖墙搓出老的肌理。这样做可能工期会慢一些,但,这样才能赋予老房子以老味道。” (本文老照片由宋兴文提供)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