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12-05 16:26 来源:黑龙江画报
天刚蒙蒙亮,71岁的孙锡川就坐在家里的鱼塘边抽起了烟袋,大黄狗在院子中央跑来跑去,老伴儿手里拿着准备好的饲料喂着家里的鸡鸭鹅狗。
驻村第一书记鞠文辉的一天。
“老头子,你咋还不去镇里卖鱼?”“立冬咋还下起了雨,村里的路太泞出不去了!”孙锡川和老伴儿两个人各自叹了一口气,心里都惆怅起来,这村里的路何时能修好……
孙锡川住在木兰县利东镇三胜村永存屯,从小生活在这屯子里,一辈子也没能走出这座大山。他心里唯一的期盼就是能把村里的路修到镇上,能让鱼塘里的鱼卖个好价钱,能让孩子有学上,能让老百姓摘下贫困的帽子。
大黄狗突然叫了起来,门外来了三个人,手中提着厚重的包,胸前闪亮着的徽章,让孙锡川心中一亮。“孙大爷,我是哈尔滨市国税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驻村第一书记鞠文辉,我们是专门来到咱们三胜村帮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鞠文辉对孙锡川说着。
鞠文辉成了村民的“自家人”。
孙锡川在这个村子住了70多年,门前这条路影响了屯子里几代人,一下雨车进不来,人出不去,要想买点东西,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孙锡川指了指门外这条路,驻村第一书记鞠文辉马上对老人说,“老人家,咱们想到一块去了!想致富先修路,咱先修好路,再说咋脱贫。”
老人笑了,鞠文辉也笑了。鞠文辉一天也没有耽搁,组织工作队探查山路的损坏程度,寻找合适的修路队,预算工程款,积极协调各级部门争取资金150万元,修建程刚屯至永存屯乡村公路3.1公里,让村民们彻底告别困扰几十年的行路难题。哈尔滨市国税局又投入资金7万元维修建设全村田间路5.5公里,保证了村民耕作生产的基本需求,如今三胜村已实现全村道路硬化,8个自然屯间再无砂石土路。路修好了,老百姓的心顿时就亮了。
用亲情帮扶贫困户。
路修好了,没灯也不行。三胜村的自然屯大多位于公路两侧,驻村工作队为保障百姓夜间出行安全,出资8万元为合盛兴屯、程刚屯安装路灯40盏,让村屯都亮起来。通过入户走访,鞠文辉发现村民的用水安全问题急需解决,三胜村八个自然屯,只有殷家粉坊屯无自来水,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水务部门,为该屯解决用水安全问题,让老百姓总算喝上了自来水。
修公路、安路灯、安自来水、捐资助学……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看着驻村工作队从白天干到黑夜,走访贫困户、下农田寻产业,无时无刻不为老百姓的幸福着想。
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想要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只靠帮扶是完全不够的,谋产业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鞠文辉走进贫困乡,调研走访。
鞠文辉带领驻村工作队成立三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建设300平方米标准化猪舍,与29户贫困户签订了生猪代养协议,按入股分红的形式,每年给贫困户分红1500元。为了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驻村工作队组织贫困户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引导农户生产有机绿色大米、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又积极联系农村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线上线下销售能力,逐步形成供给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特别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自主养殖鸡鹅,由贫困户负责饲养,帮扶人负责销售,让贫困户不愁卖不出去,更有额外的经济收入,真正做到产业带动脱贫和自主脱贫相结合。
养殖合作社厂房已建完。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三胜村可谓是华丽变身:路通了、产业活了、老百姓的心暖了。鞠文辉带领的驻村队,看着村里的变化,内心异常欣慰,“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做的虽然有限,但是给大家带来的信心应该是有价值的!”
在鞠文辉心里有这样一个愿望:他希望现在正在建设的稻米油加工厂、烧酒厂、养殖合作社、河蟹养殖基地等产业项目,能让三胜村彻底告别只靠种地生活的历史。他希望能让每一个扶贫产业都能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三胜村的老百姓真正走上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翟静
审 核: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