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原创】老工业基地 迎来又一春 发布时间:2018-07-23 14:24 来源:黑龙江画报

  巨大的转子被整齐地放置在厂区,水电机的定子在数控机床上旋转定型。和37年前一样,李继宽在轧电制造车间内看着车床上即将完成的装备无比自豪,不同的是现在都已经换上了数控机床,150吨数控磨床正在生产着水电机组的定子,每隔几个工作日,就会完工一个硕大的定子。

  东轻公司中厚铝板生产线。

  中国一重博物馆里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历史画面。

  今年56岁的李继宽是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的总支书记,1981年进厂做车工。“我刚进一重的时候,内心很激动,那个年代去银行、税务局工作都不如到一重做工人自豪。”

  生产中厚铝板。

  李继宽在轧电制造厂做车工一干就是14年。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老厂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中不堪重负。1996年左右,中国一重也面临着巨大困难,李继宽回忆“那时候车工月工资才200元,双职工家庭生活困难,但大家都在企业的生存线上坚持着。”在哈尔滨市曾以其为市区、街道命名的三大动力,也在减产、停产,工人面临下岗。

  此时,国家发起了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国家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已经基本到位,老工业基地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被称为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公司)在2017年结束了亏损,并在今年第一个季度产量再升17%,拿了个开门红。东轻公司党组工作部部长李海涛见证了东轻公司的改变,他总结,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增加高附加值材料订单;在资本运作上,处置无效、低效资产,盘活闲置土地;在管理上,实行绩效考核,量化到计件、计时,鼓励班组与员工双向选择。这些措施让东轻公司把钱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汽轮机转子。

  哈尔滨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经过整合成为哈电集团,统一经营管理后的哈电集团不但在国内是行业领头雁,其拥有的“HE”logo 已站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他们把电厂建到了世界的舞台上。哈电国际火电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杨锋在乌兹别克斯坦安格拉市建电厂时,时任乌兹别克斯坦代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说“二期工程还交给中国哈电”。

  在哈尔滨市的“老字号”企业如春笋般生长时,齐齐哈尔市的“老字号”工厂也在焕发生机。去年,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北满特钢,炼钢厂区内炉火炙热、钢花四溅,工人们忙着完成订单,一条条火红的钢条在冷拔机上被逐渐冷却。生产线迅速复产,生产规模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体制机制快速转换,以关爱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措施迅速落地,企业盈利能力得到了快速改善。2018年3月份实现利润331万元,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建龙北满特钢已经步入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李继宽所在的中国一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抓住振兴实体经济的机遇,聚焦专项、核电、石化、高端装备等传统业务板块,保持核电主设备市场占有率 70%、大型锻焊反应器 60%以上的市场地位。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快形成工艺、技术、装备系统总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使中国一重由原来单一依靠工业装备,逐步向多元化、集团化发展迈进。看着现代化数控车床,李继宽说:“现在好了,一重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和工艺研发、设计的强大综合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订单不断,效益上升,也更加重视人才与人性化管理,职工积极性越来越高,中国一重再次辉煌,我们更加自豪。”

  大庆沃尔沃公司整车生产线。

  在这条工业带上,还有一类城市,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用资源为共和国的工业起步与发展提供血液支撑。

  大庆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从1959年发现大油田,到现在已经开发59年,共为祖国贡献了23亿吨原油。近年来,大庆原油开采量不断下滑,这个客观规律,令大庆市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挖掘机隆隆地驶进工地,钢结构建筑已经初见模型,这是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的施工现场。这可是大庆市“油头化尾”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的汽油质量达到国ⅥB质量标准,柴汽比降低至0.74。“虽然原油减产,但品质要提升,附加值要开发出来。”大庆市委书记韩立华说,“我们就是要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把石油吃干榨净,增加石油附加值。”

  另一方面,大庆市开发引进新产业驱动经济结构转变。在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公司的总装车间里,流水作业速度快、精度高,人机配合“天衣无缝”,平均3分钟就有一台崭新的沃尔沃S90轿车从生产线上“走”下来。大庆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刘忠旭说:“汽车产业集群将成为大庆发展的新动力,未来大庆还将引入更多整车企业。”

  为改变大庆市原油和天然气的采掘业占主导的单一型经济发展状况,大庆在巩固石化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其他产业,通过多元发展,由一元变为多元。大庆市目前已落实工业项目涵盖石化、汽车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大庆人发扬“铁人精神”,坚定不移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这条路上走下去。

  “磕头机”在日暮的余晖中点着头,又一列火车班列将汽车运往欧洲;钢炉里的火焰更加红艳;汽轮机的叶片在打磨中成形;中厚铝板24小时不停歇地从机械中穿过,变成宇航员的帽子,或者飞机的翅膀。李继宽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从工厂回家的路上,他自豪地想着:在祖国工业的摇篮里,这位共和国的“长子”已经拥有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在寒冬后迎来了春天。

责任编辑:翟静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