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微软联合创始人患恶性淋巴瘤去世 什么是淋巴瘤 发布时间:2018-10-23 08:57 来源:99健康网

  2018年10月15日,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与世长辞,享年65岁。在医学科技无比发达的美国,人口预期寿命高达78.5岁,保罗﹒艾伦却英年早逝。而夺去保罗·艾伦生命的是一种叫做淋巴瘤的恶性肿瘤。

  什么是淋巴瘤

  淋巴瘤(lymphoma),有时候也被称为淋巴癌,是一种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系统遍布全身,负责生产能够抵抗外部感染的细胞——白细胞。淋巴瘤就是因为白细胞发生异变,出现不受控制的增殖,并且聚集到身体的不同部位(特别是淋巴结),而导致的疾病。淋巴瘤病人的首发症状常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为多发或单发。但淋巴结以外的任何部位如脾脏、胃肠道等也可以成为淋巴瘤首发的部位。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后者又根据发生异变的白细胞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B 细胞淋巴瘤、T 细胞淋巴瘤、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瘤(即,NK 细胞淋巴瘤)等。

  淋巴瘤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

  淋巴瘤主要通过3条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1)淋巴瘤细胞在病变局部恶性增生,造成脏器的直接损害与功能障碍。

  (2)恶性增生的淋巴瘤细胞,通过遍布全身的淋巴系统而转移到各个器官,造成其他多脏器的损害。

  (3)全身淋巴系统的广泛病变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低下,从而使机体不能发挥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淋巴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常伴有发热、消瘦、多汗、皮肤瘙痒等表现。当其侵犯骨髓时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乏力、出血等症状,白细胞数可降低,但当大量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时,可出现白细胞升高。当其侵犯胃肠道、呼吸道、鼻咽部、皮肤时会出现相应的组织器官症状。患者多合并有免疫功能低下。当然,不同淋巴瘤患者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上述症状,可表现为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压迫症状。

  哪些人易患淋巴瘤?

  淋巴瘤有多种致病因素,如放射线、电离射线、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下列人群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要高:(1)从事放射线、橡胶及木工等职业的人;(2)肿瘤病人接受过放疗者;(3)经常接触同位素者;(4)长期接触苯的工作人员;(5)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等病人;(6)家族中有患淋巴瘤者。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人群较其他情况下的人群易患淋巴瘤,但一般认为淋巴瘤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淋巴瘤会传染或遗传吗?

  淋巴瘤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可能性非常小,有研究表明部分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 EB 病毒,但迄今未能发现人类相互传染的直接证据,因此淋巴瘤病人的亲戚朋友和医务工作人员都不必采取隔离措施。 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成人 T 细胞淋巴瘤,是由于感染了人类亲 T 淋巴细胞逆转录病毒(HTLV-1)引起的。这种淋巴瘤明确可以传染,传染途径有:通过母乳喂养传给孩子;通过性活动传播;通过血液制品传播。 近年来,有报道表明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说明遗传因素可能是淋巴瘤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决不是必然性。一些淋巴瘤家族频发的原因究竟是遗传因素起作用,还是一个家族共同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居住条件等因素起作用,目前也尚无定论。

  出现哪些情况预示淋巴瘤可能复发?

  当处于完全缓解期的淋巴瘤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或体重减轻时,应高度警惕复发的可能。临床上,还常可以见到不少淋巴瘤病人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医生检查发现了复发的迹象。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淋巴瘤病人获得完全缓解以后,不能掉以轻心,应按医生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全身检查,坚持进行持续的巩固治疗,这对于尽早发现淋巴瘤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怎样预防淋巴瘤复发?

  (1)要均衡膳食,多喝水;

  (2)适当运动,规律作息;

  (3)恶性淋巴瘤患者同时要防治淋巴外疾病,如扁桃体、口腔、鼻咽部、甲状腺、胃肠道、骨、肝、胆等器官疾病;

  (4)恶性淋巴瘤患者严格控制蛋白质等高热能食物摄入,多吃绿色蔬菜,有益于控制淋巴瘤的进一步发展;

  (5)不要喝酒,酒的热作用可引起淋巴结疼痛增生;

  (6)不要过度劳累,特别是有胃肠道、骨、肝等疾病者,否则会损伤这些器官,从而刺激淋巴结增生。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淋巴瘤定义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也就是说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淋巴瘤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我国淋巴瘤的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40%,而欧美国家却高达70%以上。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随着规范化诊治的开展,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左右,甚至可以与欧美国家的水平相媲美。

责任编辑:李宇璇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