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的生动诠释 发布时间:2019-05-14 10:49 来源:黑龙江日报

  黄庆桥的《科技重塑中国》一书,从科学工程、科学评价和科学精英三个层面,剖析了当代中国“科技强国”之路所遭遇的战略决策与技术攻克等问题,以历史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不同阶段中国所面临的科技挑战,尤其是启发我们如何更公正地看待国内外现存的水平差距。书中选取的10项科技工程,从小小的芯片到巨大的航母,从远在天边的“北斗”到日常生活中的“高铁”,作者都通过科技工程的视角加以剖析。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政府开展的科学工程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实际国情做出的取舍,也就是说,不同阶段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如今中国科技的基本样貌。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的航天热潮中,关于如何选择“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方案,国内曾有过激烈的争执。当时的国际趋势是,航天飞机正逐渐取代宇宙飞船成为新的热点。好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看到了国内条件的局限性,认为应该暂缓研制航天飞机,因为航天飞机虽然先进,但因其制造难度大、研制成本高,并不适用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最终,在钱老的建议下,中央采取了先从宇宙飞船起步的方案,现在看来,这在当时也是最贴近实情的决策。

  再如,历时30年的核潜艇研制之路,它是在中国最艰难困顿的那段岁月里完成的。上世纪50年代因经济困难导致诸多重大的科技工程无法正常进行,核潜艇建造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苏联拒绝对华提供技术支持,而陆地核反应堆等一系列装置还未取得进展,科学家们就是在食不果腹的条件下排除万难造出了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又如,海湾战争之后,中国投资建设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北斗”,当时政府开始意识到卫星导航对国防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即便是在美国免费开放GPS的情况下,中国仍不惜重金坚持自主研制导航系统,以减少对外来技术的依赖。

  到了本世纪,备受瞩目的高速铁路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中国高铁以其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完整的工业链以及集约化的施工建设能力,逐渐发展成了一项成熟的工程技术。这项成就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考虑到国土面积之广、人口基数之大,发展长途陆路交通运输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需求,加之政府对基础设施的重视和开发,中国从一开始采用技术引进和联合生产,到逐具规模地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生态,在丰富的实践中一步步攻克各地段遇到的难题,最终可谓是“十年磨一剑”,顺利地完成了从模仿到超越的华丽转型。

  科技是一个更新换代频率非常快的领域,我们要承认自身的诸多不足,例如起步晚、创造性不够、人才制度欠完善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正在赶超的行动力和可能性。“从无到有”之后该如何将现有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是当前深化改革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曾莉莉)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