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其他

建三江农场 从传统农业向 智慧农业蝶变 发布时间:2020-12-22 09: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叠盘暗室育秧、给叶子做“人脸识别”、推进“无人化农场”……近两年,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建三江分公司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让农业生产全程向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建三江正在经历一个蜕变成蝶的历史跨越。”建三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宝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叠盘暗室 大大缩短出苗时间

  “从前水稻出苗需要7到9天,用叠盘暗室技术,48小时就能完成!”建三江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种植户刘永兵对这项新技术感受颇深。以往出苗温度湿度难调节、出苗不齐、秧苗品质差的情况时有发生,叠盘暗室把水稻秧关进湿热的“小黑屋”,恒温32℃恒湿60%的环境给种子创造了最佳生长空间,原来需要七八天完成的育苗时段缩短到48小时。刘永兵家的稻田使用叠盘暗室设备后,成苗率提高5%左右,每亩可节约种子0.5公斤。

  叠盘暗室出苗设备,还能结合流水线播种设备一起作业,装土、播种、浇水、覆土、出盘、叠盘一条龙机械化完成。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秦泗军告诉记者,单套播种流水线,每小时可播种800盘,每天可完成10000盘暗室育秧。叠盘暗室育苗技术为抢农时、抢积温、早育秧、育壮秧提供了基础,亩增产20公斤左右,增产比3.3%,亩增收52元左右。

  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介绍,今年建三江推广示范水稻叠盘暗室育秧技术共购置叠盘暗室出苗设备123套,育苗253万盘,示范面积4.1万亩,育秧水平和工厂化生产能力提升,预计明年将推广28万亩,为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叶龄诊断 实现田间精细管理

  “ 水稻长的怎样了?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防病、什么时候除草?这些我只要在家掏出手机看看就知道了。”建三江分公司二道河农场农户刘林奕点开一款名为叶龄智能诊断APP给记者展示着,通过这个软件,可以查看叶龄生长情况,根据叶龄再决定采取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前进行田间管理,完全靠主观判断和经验,现在用大数据分析,更精准,更有效。”

  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暴勇解释说,叶龄智能诊断有点像给水稻叶做“人脸识别”,通过在田间设置采集设备高清摄像头获取叶子图像信息,结合田间环境信息,经过后台云服务系统的高效智能诊断,根据叶子的长势,对种植户的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做出指导。二道河农场今年开展叶龄智能诊断服务技术与病害智能预报服务技术推广项目。

  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祥龙说,通过手机APP把指导信息直接推送到农户或农场管理人员的手机里,解决为农户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力提高了田间管理水平。

  除了叶龄诊断,建三江分公司今年在智能变量施肥方面也有很大进展。从2009年到2020年二道河农场已经连续12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立了全生育期的水稻施肥配方图,通过点击农场地块位置,就可以查询施肥建议卡,种植户能了解到,水施肥总量、亩施肥量、全程的施肥时期等。今年二道河农场还探索了变量侧深施肥,在插秧机前轮安装了一个传感器,在插秧的同时,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会自动测出来,多了就会自动减少施肥,少了就多施肥,一亩地节省10多元,还减少水稻倒伏。

  胜利农场种植户王涛的地块在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内,他说,在田间管理期,实现了无人拖拉机中耕和自走式喷药机变量喷洒农药、叶面肥及化控药剂等,改装后的农机实现地头无人转弯、喷杆自动升降和伸缩、喷洒等,减少了驾驶员因疲劳出现漏喷及机械耕深不一致的情况,节约了人工成本。

  无人化农场 做出行业高度

  七星农场种植户闫大明今年种了250多亩水稻,往年春耕最忙的时候,他都要雇人来帮忙,今年因为疫情雇工难。为了不耽误春耕生产,他买了一台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高速插秧机,不仅节约了一名劳动力,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为了破解“谁来种粮,怎么种粮,如何种好粮”的难题,建三江近两年一直探索“无人化农场”项目建设。

  今年,建三江共建设七星、二道河、创业、红卫农场4个水田无人化农场示范点,在胜利、勤得利农场建设2个旱田无人化农场示范点。其中,应用41台水田无人驾驶拖拉机完成搅浆作业1.03万亩;875台无人驾驶及直行辅助驾驶插秧机完成插秧作业26.4万亩;无人收获水稻、大豆、玉米共1.5万亩;168台旱田拖拉机配备导航系统完成整地、播种合计110万亩,达到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说,建三江实施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规模最大、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最多、作业环节项目最全、无人化技术最先进、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无人化农场项目,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智慧农业 有更多“大目标”

  站在建三江七星农场数字农业平台上,记者能清楚直观看到智能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和在地块上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展示,环境因素、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监测、产量评估,每一个阶段的作物长势数据图,都可以拿来更科学地指导生产及田间管理。从农业大数据平台搭建,到无人化农场建设及田间智能管理;从育秧硬盘智能化生产,到智能化叠盘暗室出苗,一场聚焦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智慧农业建设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三江大地。

  目前,农垦建三江分公司已经实现水田种植智能化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硬盘生产、智能化叠盘暗室出苗、秧田智能化温湿控制、秧田无人植保、无人搅浆整地、无人驾驶插秧、辅助直行插秧、智能化叶龄诊断、智能化控制灌溉、本田无人植保、无人驾驶割晒、无人驾驶直收、无人机车翻地、无人机车筑埂;旱田已实现播种、植保、中耕、收获(协同接粮)、翻地、秸秆打捆无人化作业。

  建三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宝林介绍,建三江今年粮食总产量128亿斤,比上年增加6亿斤。作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在发展智慧农业上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贡献率达76%,科技成果转换率90%以上,有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2021年建三江分公司关于智慧农业还有很多“大目标”,争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在智能化、信息化领域进一步提高。将建设打造红卫农场“水田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胜利农场 “旱田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同时,继续加大七星、勤得利、创业、二道河4个“无人化农场”的建设完善,推动现代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责任编辑:刘秋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